秸稈綜合利用與秸稈產業化,既有必然關聯又存在著根本層面的不同。秸稈綜合利用是為了避免秸稈問題成為生態環境負擔而做的“減法”,目的是增加秸稈的利用率。而秸稈產業化強調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打造符合市場價值的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即使擺脫政策補貼的依賴,依然能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和集群化效應,是以“變廢為寶”、創新綠色經濟增長模式為目的的“加法”。
當前無論在管理層面還是企業理念認識、業務開拓上,越來越傾向于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向秸稈產業化方向轉變,秸稈產業化發展日益受到重視。
在秸稈產業化大會上,據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省秸稈年產量為9400多萬噸,可收集量為8000多萬噸。我省秸稈年利用量為3400多萬噸,利用率為40%左右。目前,我省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為“五化”,即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其中,通過機械直接粉碎還田、用作肥料的數量最大,約占總利用量的25%。其余秸稈被用來發電、生產人造板材、做栽培食用菌基料等。作為秸稈生產大省,我省秸稈利用尚處于粗放的初級階段,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國際綠色經濟學協會執行會長鄧繼海說:“所謂秸稈產業化,就是以秸稈焚燒和生態修復為基礎,以秸稈綜合利用為手段,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的一種新的產業經濟,是對秸稈認識中秸稈焚燒、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產業化三個層次之一。”他說,當前我們的秸稈綜合利用仍在初級階段,如何調動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將秸稈產業化打造成為綠色經濟的增長點,是一項重大戰略課題。需要在政策、技術、投資、市場與社會化服務體系五個方面做出創新性努力。要堅持、用好并不斷完善國家現行政策,使各項政策與產業化緊密結合。不斷推廣運用和創新秸稈產業化適用技術,優化技術組合,以先進科技推動產業發展。優化秸稈產業化商業模式,推動秸稈產業化投資與金融創新。培育秸稈產業化產品的市場渠道,推動秸稈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蔣泓峰提到,秸稈是弱勢產業,也是機會產業,3——5年后會成為強勢產業。秸稈的定位應該是農副產品的一個品種,而且應當和農業生產、糧食生產、牧業生產、林業生產并列成為中國農業五大產業。要想走秸稈產業化之路,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認識秸稈產業價值,全方位引導秸稈產業化發展。形成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和政策、資金扶持體系。建立技術研發體系,提高秸稈產業化科技含量,推動產業發展。要抓住如何做到資源化有效利用、如何解決次生污染、如何實現有機物科學還田三個核心問題。要扶持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秸稈產業化企業,用榜樣的作用推動秸稈產業化發展。強化秸稈產業國際合作,汲取國外先進技術。挖掘秸稈文化,以文化為載體,促動全民對秸稈產業認識,形成良好輿論氛圍。
鼓勵和引導秸稈產業的發展,對于提高我省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農業循環經濟和低碳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省農委了解到,今后我省將深度開發秸稈資源,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疏堵結合、多措并舉的原則推進秸稈產業化。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立全省秸稈儲運體系,消除秸稈產業化之瓶頸,實現秸稈多元化綜合利用,將秸稈資源化利用率提高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