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業部科技中心能源生態處處長李景明調研松滋市集中供氣站建設和沼肥綜合利用模式。李景明處長對松滋市創新開展集中供氣及沼肥綜合利用高度評價,要求制成教科教材在全國推廣。
一直以來,該市踐行綠色理念,將集中供氣站建設與糞污治理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糞污集中處理-小區集中供氣-沼肥反哺種植”的生態循環之路。
(一)探索建設模式。經過多年摸索,形成了一套“業主(村)承建、專業管護、市場運營”的集中供氣站建設運行模式。一是規劃先行,合理布局。將沼氣集中供氣站與小區建設同步規劃,科學選址、布局、規劃管網鋪設,既考慮氣站的美觀與環保,更考慮小區的安全與隱患。二是量身訂制,科學設計。通過走訪和調查,準確測算沼氣的日常需求量,因地制宜設計供氣站發酵池容積,合理確定集中供氣站規模和發酵工藝。三是整合資金,規范建設。通過村委會、農戶和財政三方籌措建設資金;工程由專業技術隊伍施工,技術人員實行持證上崗,過程監管、物資采購和質量監理由所在村居的監理小組全程介入。資產管理實行專賬、專人管理,項目竣工后根據審計報告,預留工資價款總額的5%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驗收合格一年后再清算。
(二)拓展盈利模式。與周邊養殖場簽訂原料供應 “訂單”,既穩定了氣站的發酵原料來源,又為養殖場消化了糞污,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實現了“雙贏”。如該市南海鎮牛食坡村集中供氣站和南海鎮新果源專業合作社一次性簽訂40萬元沼肥供應合同,連續5年每年供應1000噸沼肥,年創直接經濟效益8萬元。
(三)創新服務模式。實行沼氣專業合作社“全托式”管護,村委會與沼氣合作社簽訂服務合同,有償服務,村委會宏觀管理,沼氣站獨立核算,建立收支專賬。合作社從人員、設施、制度三個層面監管服務效果和質量。服務設施上,統一“六個一”標準;服務指標上,合作社定人、定崗、定責,有償服務,主要任務是沼氣發酵池定期換料、設備日常維護、定期收費并上繳村委會,并通過電腦網上平臺做好日常監測,及時發現并正確處理氣站運行中的故障。而且要求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第一時間處理用戶反映的問題,保證供氣站全天候正常運行;服務監管上,市能源辦根據服務群眾的滿意度、設備維護質效、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情況、沼氣設施使用效率等方面綜合評估,對供氣站管護單位實行績效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