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縣作為貴州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產量頗豐,隨之產生的秸稈資源也極為豐富。這些農業生產的主要副產品,亦是寶貴的農業資源。

以往,多數農戶保留了傳統的田間焚燒秸稈習慣,這種處理方式雖然簡單便捷,卻帶來了環境污染、引發火災等問題。湄潭縣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積極探索,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秸稈處理的難題,還充分激活了秸稈的資源價值,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我們網點按照240元/噸的價格收購包谷桿和高梁稈等,經過加工處理后再按460元/噸賣出去。刨除各項成本費用,每噸秸稈可產生120元的利潤。農戶將收割的秸稈運送到加工廠,按240元/噸結算,通常情況下,每天每個農戶可以收割1噸秸稈,扣除運輸費用,每天大約能增收220元。”天城鎮星聯村秸稈收儲加工銷售網點負責人冉龍學介紹道。
這種互利共贏的模式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又有效減少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還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

秸稈收儲體系建設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針對以往經營主體規模小、收儲加工能力有限、產業化空間不足等問題,湄潭縣農業農村局精準施策,通過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統籌項目建設資金等方式,著力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據了解,湄潭縣已在天城鎮、抄樂鎮、洗馬鎮、高臺鎮、石蓮鎮等11個鎮街布局,依托50余家養殖場(戶)及2家合作社,全力構建秸稈飼料化利用收儲體系。這些區域的實施主體相對集中、交通便利,且秸稈資源豐富,為全縣的秸稈收儲與飼料化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湄潭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農用優先、多元利用的發展理念,以農作物秸稈多元化利用為突破口,推動秸稈與種植、養殖等產業深度融合,主要形成了以下兩種秸稈產業化發展模式。一是新建的3個收儲加工銷售網點,專門從事秸稈回收加工,生產銷售黃貯飼料;二是積極引導扶持50余家肉牛養殖主體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既可就近解決飼料來源,又能有效利用秸稈資源。2024年,3個收儲網點和50余家養殖主體就收儲加工和銷售黃貯飼料3.905萬噸。按每噸120元的利潤折算,全年實現盈利達468.6萬元。以此類推,農戶通過出售秸稈,日均增收約220元,全年可實現農民增收達859.1萬元,既減輕了生產負擔,又增加了收入來源。

“湄潭縣農業農村局給予項目支持,幫助我場建了秸稈收儲棚,還添了秸稈加工設備,我們可以自行收購加工秸稈了。2024年,養殖場以200元/噸的價格回收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秸稈,加工了青黃貯飼料500多噸。與市場上460元/噸的飼料相比,刨去加工成本,可節省養殖成本160元/噸,全年節省養殖成本大約8萬元。”湄潭縣子林畜牧場負責人覃興偉笑容滿面地說道。
秸稈作為飼料具有原料種類豐富、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等優勢,具備巨大的開發潛力。秸稈飼料化利用大幅緩解了縣內肉牛養殖的飼料壓力。據測算,4噸秸稈的營養成分相當于1噸純糧食的營養成分,秸稈飼料化替代了部分畜禽飼料,這一優勢可有效減輕人畜爭地的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

秸稈產業帶來的效益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在創造社會價值方面也有積極體現,在生態效益方面的作用同樣突出。2024年,僅上述兩種秸稈產業化發展模式就帶動了3000余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人均增收2863.7元,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近年來,我縣通過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焚燒現象大幅減少,未發生因焚燒秸稈焚燒導致的重大火災。
湄潭縣農作物秸稈種類繁多、數量較大。下步,湄潭縣將繼續引導扶持各類經營主體,進一步挖掘秸稈資源潛力,在強化收儲能力建設、拓展農戶增收渠道、推進農村能源建設、降低養殖主體成本等方面下功夫,為推動湄潭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農業強縣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