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過程中應用玉米秸稈還田技術,不僅可避免焚燒玉米秸稈污染環境的問題,還充分利用了秸稈中的營養成分,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為小麥栽培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環境。
一、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應用中的問題
(一)玉米秸稈質量不佳
在應用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時,很多地區未嚴格控制還田玉米秸稈的質量,將部分質量較差的玉米秸稈用于還田。在粉碎玉米秸稈過程中,受粉碎機性能、農機操作、田地條件等多方面影響,出現了玉米秸稈粉碎度不夠、還田質量差、分布不均勻等現象,還田的秸稈與土壤混合不充分,導致田地不平整,易引起缺苗斷壟、漏溫跑墑等問題,不利于小麥健康生長。
(二)加劇土傳病害傳播
玉米生長過程中易受病蟲害侵染,尤其在陰雨天氣較多的季節,還會加重受害程度。感染過病蟲害的玉米秸稈還田后,會將蟲卵、真菌、病毒、病原物等殘留在土壤中,當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病蟲害會再次暴發,從而加劇小麥田地土傳病害的惡化程度。
(三)引發營養競爭現象
玉米秸稈在分解過程中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數量,而微生物生長需要大量C元素與N元素,碳氮比為(20-25):1,再加上玉米秸稈本身也會吸收土壤中的N元素,由此與小麥生長形成了營養競爭,一旦氮肥施入不及時,麥苗會由于N元素攝入量不足出現缺肥性黃化,使麥苗瘦弱、發黃、根系發育不良,最終導致田間麥苗長勢不均。
(四)易誘發熱害
玉米秸稈還田與小麥種植時間較近,以2023年為例,10月鹿邑縣平均氣溫為12-25 ℃,11月為5-16 ℃。在氣溫較高的情況下,分布在土壤淺層的玉米秸稈會腐爛、發酵、分解,當小麥播種后,種子與秸稈會直接接觸,或小麥發芽生根后,根系周邊分布有零散粉碎的秸稈,秸稈發酵與分解產生的熱量提高了土壤溫度,易誘發熱害,對小麥幼苗根部產生熱傷害,影響根系生長。
二、小麥栽培中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要點
(一)調整土壤碳氮比
在秸稈翻入土壤前,可在粉碎后的秸稈上撒施尿素450 kg/hm2,然后均勻散開秸稈,深翻至土壤深10 cm處,以加快秸稈腐爛速度。旋耕整地,打碎土塊,耙實田地,同時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當施入氮肥,調整土壤碳氮比,增加土壤中N元素含量,用于補充玉米秸稈發酵分解吸收的N元素,預防麥苗發生黃化。
(二)充分打碎秸稈
玉米收獲時,利用收割機直接粉碎秸稈,長度超過10 cm的秸稈會影響還田效果。為了提高秸稈還田質量,還需按照10 cm的耙地深度,使用重耙耙地2次,進一步打碎秸稈,同時破碎板結層、疏松耕層,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在玉米秸稈深翻過程中,要將土壤與秸稈混合均勻,防止秸稈在土壤中堆積,若發現有明顯堆積,要挖出堆積的秸稈,重新均勻散開,確保秸稈均勻還田。
(三)深耕與澆水
玉米秸稈還田時翻入土壤深度應大于10 cm,要完全埋入土壤中,避免秸稈位于淺層土壤,這樣有利于加快秸稈腐爛、發酵及分解的速度,減少秸稈分解對小麥種子發芽、根系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小麥播種后,要觀察田間干旱情況,及時澆水。此外,小麥播種后還要鎮壓耕作層,適度緊密土壤顆粒,防止田地土壤疏松,導致保溫、保水能力下降,引發小麥黃苗、弱苗。 (四)高溫粉碎處理 針對還田玉米秸稈攜帶病蟲害問題,還田前要集中處理玉米秸稈,可進行高溫粉碎處理,消殺秸稈攜帶的病蟲害,并將還田秸稈長度控制在5 cm 內。針對玉米秸稈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問題,可采取堆漚發酵處理,在堆漚高溫發酵過程中,不僅會殺死病菌、蟲卵與雜草種子,還可優化有機質的碳氮比、充分釋放養分,實現對玉米秸稈的堆肥及無害化處理。
三、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在小麥栽培中的應用方法
(一)殺滅土壤病蟲害
為了減少小麥田地土壤中的病蟲害,還田前要檢查玉米秸稈是否有病蟲害,被病蟲害侵染的秸稈不能直接還田,要將秸稈集中進行高溫粉碎或堆漚發酵處理后再還田。在小麥播種前,旋耕整地時對土壤進行消毒殺蟲處理,整地前噴灑3%辛硫磷顆粒劑、50%水溶代森銨350倍液及五氯硝基苯、福爾馬林、波爾多液、多菌靈等。根據小麥栽培中常見的病蟲害針對性選用土壤殺菌消毒劑,以達到殺蟲、滅菌、消毒的目的,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
(二)旋耕+深耕整地
小麥栽培要求地勢平緩、土壤細密松軟,玉米秸稈還田增加了整地難度,提高了整地要求,需要使用粉碎旋耕機深耕、深翻土壤,使土壤上虛下實,有利于小麥種子生根發芽。
(三)小麥播種
1.種子選擇與處理
要選擇本土種植表現優異的小麥種子,保證種子與當地氣候、自然環境及土壤條件等相適應。小麥種子選擇后,為了有效預防地下病蟲害,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通常使用30 g/L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按照每100 kg種子用藥量6-9 g的標準拌種,將種子與藥劑充分攪拌均勻,晾干備用,避免金針蟲、地老虎、真菌病害等侵染種子,影響種子的萌發率。
2.適時播種
玉米秸稈還田后種植冬小麥,鹿邑縣冬小麥播種時間一般在玉米收獲后,于每年10月下旬開始播種,小麥播種時間越早,入冬前的生長質量越好,更有利于麥苗安全越冬。在玉米秸稈還田及完成整地后,使用播種機以寬播方式播種,播種深度為3-4 cm,寬度為8-10 cm,行距25-28 cm,邊播種邊壓實覆土,播種后再全面鎮壓,提高土壤保墑保水能力。
(四)適時澆水
播種8-10 d后,當麥田較干旱,要澆蒙頭水;翌年3月15日前,當氣溫開始回升,要澆返青水;小麥長至灌漿期時,要澆足灌漿水。若小麥田地不干則不澆水,避免土壤潮濕滋生病蟲害,且浪費水資源。
(五)科學施肥
施肥時,要充分考慮玉米秸稈吸收土壤N元素的情況,在具備技術條件的情況下,采用測土施肥技術,根據土壤實際的養分含量,制訂有針對性的施肥方案,實現科學精準施肥,減少化肥殘留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六)冬前栽培管理
1.補苗與壯苗
當小麥出苗7 d后、長至3片葉及冬灌前,要進行3次查苗及補苗工作,補植缺苗,拔除弱苗、病苗及叢生苗,入冬前達到全苗的目的。從11月15日左右開始,鏟除麥田間的雜草,打破土塊及板結;若土壤較疏松,要對麥田進行壓實處理,穩固幼苗根部;11月下旬進行中耕除草,噴灑除草劑;若此時麥苗整體長勢良好,為了減少無效分蘗,提高小麥產量,可按照10 cm左右的深度進行深耕,促進麥苗萌發新根及扎根。
2.冬前澆凍水
冬灌應在小麥進入冬季休眠期前進行,當氣溫開始下降、土壤水分蒸發減少時進行冬灌。鹿邑縣通常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氣溫為-3 ℃時進行冬灌,同時做好麥田凍害預防工作。冬灌澆水量以土壤濕潤為宜,不可澆灌過多,水滲透至小麥根系深度即可。
(七)春季栽培管理
1.噴施葉面肥
春季要做好麥田管理工作,針對長勢較好的麥苗,要以穩苗壯苗為主,推遲施肥;針對二、三類弱苗,要適量增加施肥量。鹿邑縣春季氣溫較高,降雨量偏少,手撒肥溶解速度較慢,因此要噴施葉面肥,分別在3月中旬、4月中旬各噴施1次,以滿足小麥變綠拔節期及中節期的營養所需,待小麥長至嫁接中期,噴施第3次葉面肥,提高小麥的千粒質量與品質。
2.水肥運籌技術
要根據小麥不同生長期的營養所需,合理使用水肥運籌技術,提高小麥的生長發育質量與速度。在春季,小麥發芽變綠前,盡量不要澆水,至拔節期再澆水施肥。還要根據麥苗的具體生長情況來控制施肥量,一類麥苗施肥量為75 kg/ hm2左右,二、三類苗施肥量為150-225 kg/hm2。小麥現蕾開花期,要澆足水分,若當地降雨量較大,可在花期后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