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立平1,朱緒平2,張亞英2,袁延強3
(1.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065201;2.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100042;3.濱州沾農供水有限公司,山東濱州256800)
摘要:以某熱電廠鍋爐鋼結構框架改造為例,利用Midas與盈建科軟件建立計算模型。通過對坍塌鋼框架改造前和改造后模型的分析計算,提出了加固方案。地震和風荷載位移曲線表明,加固后鋼結構性能指標明顯增強。結合實例對鋼結構加固進行的探討和研究,可在鋼框架結構的加固加層設計中借鑒與應用,對鋼結構建筑抗震加固具有參考價值。
0引言
電廠熱力塔通常為鋼框架結構。伴隨電廠的更新、升級工作以及為滿足環保要求進行的脫硝改造,對建筑結構強度和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對熱力塔進行結構檢測并加固,確保電廠運行安全及功能提升。本文基于一個熱力塔發生倒塌事故后,為避免發生類似事故,對另一個熱力塔進行了鑒定、計算分析和加固處理,最終使其達到規范安全要求。實例中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加固經驗,在鋼框架結構的加固加層設計中有借鑒參考價值。
1工程事故概況
某熱電廠1#、2#機組鍋爐鋼結構建于2007年,兩組鍋爐用途相同,均為鋼框架結構形式。2014年,電廠業主委托某環保公司對1#、2#機組進行脫硝改造,改造后增加了脫硝設備。由于未對梁柱節點進行有效加固,2015年7月9日中午11點熱電1#機組停機后,省煤器在當日13點左右從30.50m層整體坍塌,導致1#機組主體結構嚴重破壞。為避免發生類似事故,本文對2#機組進行整體計算分析加固,以使其達到規范安全要求。
2安全性鑒定及施工質量檢測
為確保加固改造后的鋼結構具有足夠的安全性并提高抗震性能,多次組織人員到現場檢查鑒定。檢查的主要內容:與原設計圖紙符合情況檢查,材料性能檢測,構件尺寸檢測,外觀損傷檢測。
2.1與原設計圖紙符合情況檢查
發生坍塌事故的結構平面圖如圖1所示。該結構原建部分和加固改造基本符合設計圖紙,但支撐部分缺失。原結構缺失的構件為50.77m處H/B0-B1水平支撐。現脫硝部分缺失的支撐已增補完畢。

2.2材料性能檢測
2#機組鍋爐鋼結構梁柱鋼材選用Q345B。為了確定鋼材的實際力學性能,現場采用里氏硬度計(AL200)測試鋼構件的抗拉強度。不同標高位置主要鋼構件抗拉強度檢測結果見表1。

Q345B鋼材的設計抗拉強度470~630MPa。由表1可知,2#機組鋼構件的實測抗拉強度在506~543MPa,滿足設計要求。
2.3構件尺寸檢測
鋼構件厚度直接影響結構構件的截面積,板厚負偏差超過允許范圍,結構計算需要按實際厚度取值[1]。《熱軋鋼板和鋼帶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GB/T709—2006)要求,15~25mm厚鋼板允許負偏差-1.1mm。采用UL350型超聲測厚儀對鋼構件厚度進行現場抽測,銹蝕部位構件尺寸負偏差在-0.11~-0.39mm,小于允許值。檢測結果表明,結構驗算可以按照原設計厚度取值[2]。
2.4外觀損傷檢測
機組鍋爐鋼結構焊縫未發現明顯的外觀損傷,但普遍存在節點銹蝕現象。部分螺栓節點施工質量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螺栓存在擴孔現象,節點板螺栓缺失,螺栓梅花頭未擰掉,節點螺栓未擰現象,有的節點螺栓實際為全截面焊接。除節點損傷之外,還有部分樓板開裂。
3結構分析與加固設計
3.1結構基本信息
結構采用盈建科有限元軟件計算。地面粗糙度為B類,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抗震等級為3級,設計地震分組為第1組,場地類別為Ⅲ類,場地特征周期取0.45s。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地震作用分析。
梁、柱采用Q345B鋼。由于廠房有維護結構,需要進行鋼結構抗風計算,基本風壓0.7kN/㎡。假定柱腳與基礎采用剛性連接,次梁與主梁采用鉸接連接。本模型建模過程中,考慮的荷載類型有恒載、活載、地震荷載、樓板自重、設備荷載、風荷載,采用規范荷載組合。
脫硝改造后,由于改造增加了脫銷設備,結構重量增加,造成1層和2層部分柱子軸壓比超限,多個柱子穩定應力超限以及個別梁的應力超限。部分梁、柱超限情況如圖2所示。

整體計算中,水平方向風荷載作用下的4層最大層間位移角1/90,水平方向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為1.44。
3.2節點的加固補強處理
針對重點部位的節點,應用有限元ANSYS軟件進行節點受力分析。分析表明:在設計組合受力作用下,應力與應變都超限;應力達447MPa,應變達20.8%,需要對節點進行加固。
根據現場檢測結果可知,結構主體施工質量較差,需要對構件截面和節點進行加固[3]。根據《鋼結構加固技術規范》CECS77:96(下文簡稱《規范》)中6.1與6.2內容,構件節點按以下方式進行處理:①缺失螺栓需要補充到位;②對節點處存在的梅花頭未去掉、節點銹蝕、螺栓未擰緊等現象做扭斷梅花頭、防銹、螺栓緊固等處理措施;③部分主梁由于脫硝設備增加造成剪力不足,下面增設抗剪牛腿,主梁下增設牛腿支托;④部分次梁節點由于加工誤差造成螺栓孔徑無法對應,在現場進行擴孔處理,滿足螺栓的強度要求;⑤有的對腹板進行現場拼接焊接,在端部進行角焊縫的焊接,對虛焊進行剔除處理,補充四周圍焊。
3.3加固截面的確定
由于整體計算是部分軸壓比不滿足和較多的穩定應力不滿足,需先根據穩定應力計算加固截面。根據《規范》加大截面法進行加固[4]。

根據式(1),先對截面在x和y方向的慣性矩進行等效計算,根據應力比計算出需要增加的慣性矩;之后在Midas與盈建科軟件里進行整體復核計算,直到各個指標滿足規范要求。各指標信息見表2。

3.4加固方案
根據受力和截面等可變換的加固厚度尺寸[5],加固方案如圖3所示,黑色部分為加固鋼板,未填充的為原有結構。把各個加固方案構件輸入到Midas與盈建科軟件里進行整體計算,應力比均符合規范要求。

3.5加固前后的結構性能指標對比
由表2可知,整體計算各個工況下,位移角最大為1/478,滿足了鋼結構規范限值1/250的位移角要求;加固后結構性能改善明顯,最小剛度比小于1.0,層間受剪承載力比大于0.8,有效質量系數大于90%;位移比等其余指標均符合規范要求。
由于篇幅限制,現選取地震荷載作用下改造前后x方向和y方向樓層層間位移角曲線圖做對比,如圖4所示。

改造前,地震荷載作用下x方向和y方向樓層位移的最大值分別為33.9mm和86.0mm;改造后分別減小為28.1mm和4.8mm。由于對y方向支撐連接和節點進行了加強,地震作用下其樓層位移曲線圖影響較大。
加固前,風荷載作用下x方向和y方向樓層層間位移角最大值分別為1/191(不滿足鋼結構規范限值1/250)和1/296;加固后分別為1/26684和1/17967,滿足規范限值1/250。
4結論
在工業建筑的結構加固改造設計中,必須結合施工能力與結構現狀,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加固設計方法。本文的熱電廠脫硝改造實例,通過有限元軟件計算分析,充分運用概念設計的手段,使單個構件的設計與整體設計結合,通過加固補強重要節點和截面、增加合適連接支撐的方法進行加固設計。該方法適用于鋼框架工業結構的加固處理,占用空間較小,對鋼結構建筑抗震加固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永梅,周愛民,沙學勇.單層廠房預應力鋼結構加固補強設計與施工[J].施工技術,2013,42(3):44-48.
[2]沈佳星,肖志剛.某鋼材加工車間廠房鋼結構加固設計[J].鋼結構,2016(1):45-48.
[3]鄭云,葉列平,岳清瑞.FRP加固鋼結構的研究進展[J].工業建筑,2005(8):20-25.
[4]黃婷,商昊江,張德和,等.鋼結構加固在建筑改造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J].福建建設科技,2022(6):14-24.
[5]趙松.鋼結構加固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7):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