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雪靖,楊永健,周詩丹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的產量和利用現狀進行估算。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產量巨大,但存在秸稈焚燒現象嚴重,綜合利用效益低等問題,并且成為新的農業面源污染源。本文提出制定農作物秸稈焚燒排污權,秸稈的收購中引入農業保險等政策,以促進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概況及利用現狀
(一)農作物秸稈資源概況
由于農作物秸稈產量未被列入國家相關部門的統計范圍內,因此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2011—2015年)可以根據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產量和草谷比系數[3-5]。(草谷比=農作物秸稈產量/農作物產量)計算得到:

從表3可以得出,2011到2015年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20]5年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為7376.2萬噸,折合標準煤3688.1萬噸,如果農作物秸稈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將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的局面。
(二)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資源70%被用作肥料、飼料、能源及家庭燃料,有30%份額的秸桿被焚燒。秸稈焚燒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而且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巨大。
1.農作物秸稈肥料化應用。201.5年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達到311萬公頃,還田量為1100多萬噸。農作物秸稈肥料化應用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其一:農戶利用收割機將秸稈在田間粉碎,再進行旋耕,將粉碎的秸稈與土壤混合,增強土壤肥力。其二:農戶可以將粉碎后的秸稈與家禽糞料混合,添加農作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經過烘干制成綠色的有機肥料進行還田,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
2.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應用。農作物秸稈可以采用青貯、氨化、膨化、壓塊、生物發酵等方法制成飼料。青貯和氨化可以將消化率低的秸稈轉化為易吸收、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的飼料,青貯的原料為玉米秸稈、紅薯塊等,氨化的原料為麥秸。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應用有利于畜牧業的發展,隨著生育政策的放開,我國將迎來嬰兒出生率的增長,增加了對飼料化的需求,將推動黑龍江省乳制品加工業的發展,因而加大了黑龍江省對秸稈飼料的需求量。
3.農作物秸稈能源化應用。農作物秸稈含有豐富的熱值,近幾年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7000萬噸。農作物秸稈作為發電項目在黑龍江省發展迅速,尤其哈爾濱市2015年在賓縣、通河、松北、雙城、依蘭建設年產2萬噸和5萬噸的秸稈固化燃料加工項目15個。人們還能利用秸稈產生沼氣,秸稈經過熱解和還原反應后生成可燃性氣體,通過管網輸送到農戶家中。
二、農作物秸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作物秸稈焚燒現象嚴重
黑龍江省農作物秸稈產量巨大,約有3%的秸稈在田地中被燒掉,2015年黑龍江省被焚燒的農作物秸稈數量為2200多萬噸,相當于1100多萬噸標準煤的熱值。秸稈焚燒不僅污染大氣環境,使天氣霧霾現象加重,而且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影響[1],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秸稈焚燒所產生的廢料和廢氣等,造成河岸、湖泊、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已經成為黑龍江省新的農業面源污染源。
(二)農作物秸稈棄置亂放
農作物收獲后,如果不處理田間的秸稈,將影響農作物的播種,部分農戶將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路面或者村子里。棄置亂放的秸稈導致農村的環境變差,不利于建設干凈、整潔的新農村。由于黑龍江省緯度高、氣溫低,閑置在土地中的秸稈不易腐爛,閑置在路邊的秸稈因為體積大,容易堵塞道路,給當地交通帶來很多不便。
(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效益低
農作物秸稈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投入產出比低,經濟效益低。由于黑龍江省冬季較長,沼氣開發較為困難,秸稈能源利用率低。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條沒有形成,秸稈應用周期長,且效益的回報率低,導致企業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不高。秸稈利用的技術推廣力度不夠,關鍵技術問題尚未解決。秸稈能源化利用規模小,應用技術性不強,缺少大型企業的帶動,轉化率低。
三、農作物秸稈利用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農作物秸稈利用中缺乏秸稈焚燒排污權
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排污權交易與污染物總量控制密切相關,對從源頭治理污染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農作物秸稈利用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秸稈焚燒排污權的政策,所以導致秸稈焚燒的行為大量存在。秸稈焚燒排污權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樣被自由買賣,對于焚燒秸稈的農戶而言,他們可以在購買秸稈焚燒排污權、治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污染和出售秸稈焚燒排污權之間進行選擇。秸稈焚燒排污權被建立以后,政府根據不同的方式(如有償分配、拍賣),以污染許可證的形式進行秸稈焚燒排污權的初始分配。

如圖1所示,橫軸代表秸稈焚燒的污染排放量或排污權,縱軸代表秸稈焚燒排污權的價格或邊際收益,污染排放量隨著價格的上升而下降,所以其需求曲線D向右下方傾斜。在環境排放總量的目標控制和排污權非盈利的目的下,秸稈焚燒排污權的總供給量不會隨著價格的變動而變化,其供給曲線S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MSC代表邊際社會成本,秸稈焚燒污染排放量每增加一個單位,所導致的社會污染成本和治污成本的增加量,因此其曲線向右上方傾斜。MR以下的面積是社會總收益,MSC以下的面積是社會總成本,當秸稈焚燒的污染排放量為Q時,社會總收益與社會總成本之羞最大,即社會純收益最大,為△P3EO的面積。因此,在追求社會純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下,秸稈焚燒的最優排污權數量按照MR=MSC的原則確定,即E點所決定的產量Q。
如果政府提供的秸稈焚燒排污權數量很少,位于S1,價格P1很高,農戶可能購買不起秸稈焚燒排污權,可能導致農戶違反這項政策而強制性地焚燒秸稈;如果政府提供的秸稈焚燒排污權數量很多,位于S2,價格P2很低,很多農戶都購買秸稈焚燒排污權,導致秸稈焚燒的現象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政府需要根據MR=MSC的原則制定秸稈焚燒的最優排污權價格P和數量Q。
(二)農作物秸稈利用中缺乏農業保險的激勵政策
在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過程中,企業獲得的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導致企業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小。在秸稈的收購過程中,由于缺乏農業保險的激勵政策,導致企業因為擔心虧損而不愿涉足秸稈的收購。相關部門對農業保險的宣傳、財政補貼力度不夠,對農業保險缺乏相應的挾持政策。
(三)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技術和裝備水平低
農作物秸稈工業化利用率低,技術不配套,結構不合理,規模化生產薄弱,產業發展不明顯。尤其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晚,研發能力不足。從事秸稈能源化利用的企業多為民營中小型企業,大多數企業使用的設備落后,導致企業生產的產品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
(四)民眾對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意識薄弱
農戶和企業缺少對農作物秸稈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意識。農戶出售農作物秸稈的效益低,對秸稈焚燒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危害認識不足,對秸稈作為一種資源的意識薄弱。由于收購秸稈面臨運費高和市場行情不穩定、信息不足等因素,導致收購秸稈的企業數量少,積極l生不高,并且收購秸稈的市場比較零散,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
四、建議
(一)制定農作物秸稈焚燒排污權
農作物秸稈焚燒現象在每年的農作物收獲季節都大量存在,建立農作物秸稈焚燒排污權交易市場,可以有效減少秸稈焚燒的現象。秸稈焚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總量難以準確測算,因此秸稈焚燒排污權建立在以土地面積為基準,例如以畝或者公頃為單位制定排污價格。
政府通過出售秸稈焚燒排污權征得的稅收獎勵給積極收購秸稈,產生正外部效應的企業。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況制定秸稈焚燒排污權的價格,按照能夠引導排污控制達到環境質量標準的程度,規定排污費,發布單個排污許可證。所有許可證在分配以后可以隨時轉讓,人們在轉讓秸稈焚燒排污權許可證的過程中,及時到環保局登記轉讓的時間和相關信息,秸稈焚燒排污權的環境法規制定以后,政府部門應采取相應的監督和執法措施。
(二)農作物秸稈的收購中引入農業保險
政府在農作物秸稈收購的過程中引入農業保險政策,具體的保險業務先由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然后向其他私營保險公司推廣。收購秸稈的企業從保險公司購買農業保險,企業在秸稈的收購中可能因信息不對稱、天氣狀況等原因發生虧損,虧損的部分由保險公司給予補償。企業購買保險交納的保險金由政府進行相應的補貼,政府對經營秸稈收購保險業務的公司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
(三)加大對農作物秸稈利用的資金投入
鼓勵利用農作物秸稈的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先進的秸稈處理技術,對利用秸稈的企業,政府補貼企業購買生產設備所需要的部分資金。對積極收購秸稈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補貼的優惠政策,幫助投資者降低成本、降低市場風險。企業收購秸稈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秸稈的運費高,秸稈的運費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根據每個縣的經濟發展和財政收支狀況制定雙方承擔的比例額度。政府加強對田地中運輸秸稈所經道路的修整力度,減少農戶和企業運輸秸稈的成本。
(四)提高民眾對農作物秸稈利用價值的認識
提高農戶、村干部和企業對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寶貴資源的認識,在秸稈的收購過程中,需要政府加強對農戶和企業利用秸稈優點和不利用秸稈缺點的宣傳。農作物收獲季節時,村干部在村里召開秸稈循環利用I講座。政府農業部門組織農戶到秸稈利用效益好的種植大戶或者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幫助民眾轉變對秸稈的利用觀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的實用性技術。
參考文獻
[1]張學禮.生態環境變遷與傳統農耕方式的改變一以石家莊市秸稈禁燒的歷史考察為中心[J]農業經濟,2016,36(12):l3一l4.
[2]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中國秸稈資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9):1852—1879.
[3]趙曉光,鐘敏黑龍江省生物質能源的估算及分布特點[J]福建林業科技,2015,42(2):169—173.
[4]賈昕宇,王宏立,張吉軍.農作物秸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農機化研究,2O。7,29(7):217—219
[5]王海東,李翠霞黑龍江省秸稈類生物質能源儲量測度[J].生態經濟,2009,25(11):128—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