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祥1,王曉輝2,彭書傳1
(1.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合肥230009;2.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合肥230061)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為例,從經濟發展、產業共生、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四個角度,以提高能源化、工業原料化利用量為重點,進行產業示范園區指標體系的構建,利用AHP法對產業示范園區指標權重進行分配,并圍繞該指標體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
“十三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管理的重點已由“禁燒”向“資源化利用”轉變,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發展。2015年至2017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明確指出了要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示范作用。但就安徽省而言,農作物秸稈的直接還田利用率(尤其是機械還田)較高,而秸稈離田利用率較低,秸稈的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工業原料化利用率較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因此,提高秸稈離田利用率是安徽省“十三五”期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首要任務。
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為有效提高秸稈離田利用率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以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為基礎的現代環保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要求到2020年高標準建設10個以上年消納秸稈20萬噸以上的以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的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區(以下簡稱“產業示范園區”)。同時,印發《安徽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區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暫行辦法”),產業示范園區旨在建立農作物秸稈資源技術利用產業生態園,為現代環保產業發展提供典型示范。為了提升建設水平和強化示范作用,使產業示范園區建設走上規范化、標準化道路,急需開展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指標體系研究。
1產業示范園區建立目標
產業示范園區以秸稈“五化”(肥料化、飼料化、工業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為基礎大力推動秸稈產業化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園區建設主要提升秸稈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工業原料化的離田利用量,尤其是重點提高能源化、工業原料化利用量。
2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
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指標選取主要結合《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和“實施意見”“管理暫行辦法”中的相關內容,并考慮安徽省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秸稈資源特點,共形成了16項指標。
2.1建設指標的選取
目前指標體系建立的主要方法有:系統分析法[1-3]、德爾菲法[4]、經濟指標法、主成分分析法[5]、模糊綜合評價和層次分析法[6]等。我國學者也就指標體系的建立進行了大量研究。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指標以定量指標為主,同時考慮部分定性指標,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采用模糊綜合評價。同時,各指標間不是簡單的相加,需要采用一定的權重計算,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權重賦值。
2.2指標體系的構建
建設指標體系分為兩級,其中一級指標主要有經濟發展、產業共生、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四個指標,反映了產業示范園區綠色經濟發展規模,包含了16個二級指標,具體見表1。

3示范園區建設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3.1一級指標權重賦值
產業示范園區指標體系構建后,對同一層次中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引入9級標度的量化值表示法判斷其相對重要性,得到了一個四階矩陣(詳見表2)。

3.2二級指標組合權重
利用上述一級指標計算步驟,計算出經濟發展的二級指標中權重數值,最終計算出各層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組合權重。以下對經濟發展的二級指標中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占園區工業總產值比例、示范園區工業增加值三年年均增長率和秸稈綜合利用企業中燃料化、工業原料化利用工業增加值比例進行兩兩比較,引入9級標度的量化值表示法判斷其相對重要性,得到了一個三階矩陣(詳見表3),其它二級指標參考該方法計算指標權重值。

4建議
4.1加快建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體系,扶持龍頭企業
在產業示范園區加大科研投入,改善農業科技投資體制,結合中央、省、市財政資金支持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實施。建立所在縣(市、區)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重點項目庫,根據當地農作物秸稈資源特點,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現有的先進技術和模式,以龍頭企業引領區域秸稈綜合利用,培育秸稈綜合利用新興產業[7]。復制格義循環經濟產業園模式、國能生物質天然氣模式等,讓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產業成為農村經濟有效的經濟增長點,初步形成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環保產業格局。
4.2完善融資機制,多途徑增加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效益
以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為核心,通過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引進高附加值的秸稈綜合利用先進技術,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環保產業,完善園區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增加秸稈綜合利用效益。從維護農民的權益出發,依據生態補償原理[8]、農業清潔生產原理[9],引導秸稈加工企業與農民達成秸稈置換意向,如1畝田秸稈置換25公斤有機肥等。用經濟法規手段,推動引導群眾在合適的區域范圍內,在糧食種植之初就自主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秸稈處置措施,減少處置成本。
4.3建立收儲運銷體系,鼓勵社會化力量參與
由于農作物秸稈作為生物資源分布廣、密度低、收獲季節性強,收集和儲存比較困難,要研究建立生物質資源收集、儲存、運輸、銷售政策和機制,形成秸稈收儲運銷體系[10]。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利用的原則,完善秸稈收儲體系。積極扶持秸稈收儲運輸服務組織發展,建立規范的秸稈儲存場所,促進秸稈后續利用,支撐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發展。鼓勵有積極性、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參與秸稈收集、儲存和利用,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稈收儲和供應能力,如采用企業主體模式、經紀人模式、村委會模式等[11]。
4.4規范“農田-中轉站-工廠”中轉模式
秸稈的季節性決定了秸稈必須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處理[12]。同時,為解決秸稈收購和分類利用的問題,需采納“農田-中轉站-工廠”的中轉模式。規范的中轉模式應做到:中轉站購買專業的秸稈收集農機,雇傭秸稈經紀人并培訓專業的農機手,建立專業的秸稈收集隊伍,在收獲前到專業合作社或找到種糧大戶商談收購秸稈的事宜并與需要秸稈的公司企業簽訂合約,待作物成熟之后中轉站租賃聯合收割機、打捆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等專業農機進行秸稈收集。等秸稈回收入中轉站后,按照不同秸稈綜合利用要求對秸稈進行一定的預處理。多余的秸稈則進行規范化收儲,待非秸稈產生季節供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