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瓊,李永剛
(作者單位:722200陜西省扶風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扶風縣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全縣轄7鎮1街113個行政村,總人口44.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54萬,現有耕地面積57.2萬。全縣常年作物播種面積為9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萬畝,秸稈資源總量為31.01萬噸,其中小麥18.25萬噸,玉米12.17萬噸,薯類0.4萬噸,豆類0.19萬噸。全縣土壤以褐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良好,肥力較高;光照資源充足;灌溉條件優越;生產條件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為了摸清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現狀,為科學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改善農村環境條件,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扶風縣2016-2018年的農作物秸稈利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匯總如下:
1、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我們在全縣范圍內選取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村17個,每個村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農戶6個,共調查102戶。調查的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小麥總面積569.8畝,平均畝產438公斤,秸稈總產量為249834公斤;玉米總面積506.3畝,平均畝產804公斤,秸稈總產量為407170公斤。全縣按10萬戶計算秸稈資源總量,通過調查,秸稈利用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還田肥料:主要是小麥秸稈留高茬全田覆蓋和玉米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總量為217105公斤,占總量的86.9%,畝用量380公斤,玉米秸稈還田總量為337286公斤,占總量的82.1%,畝用量660公斤。全縣近三年小麥留高茬面積平均39.71萬畝,還田量為15.1萬噸,玉米是鮮稈就地機械粉碎腐熟還田,面積為23.93萬畝,還田量為10萬噸左右。二項合計秸稈還田量為25.1萬噸,占全縣秸稈資源總量的82.5%。
(2)生活燃料:小麥秸稈生活燃料總用量為21236公斤,占總量的8.5%。戶用量為208公斤;玉米秸稈家庭燃料總用量為48046公斤,占總量的11.8%,戶用量47115.公斤。生活燃料合計2.99萬噸,占全縣秸稈資源總量的9.8%。
(3)造紙原料:造紙原料來源于小麥秸稈,102戶小麥秸稈造紙原料總用量為6995公斤,全縣用于造紙原料的秸稈總量為0.51萬噸,占全縣秸稈資源總量的1.6%。
(4)廢棄及焚燒:小麥秸稈廢棄焚燒總量為3747.5公斤,占小麥秸稈總用量的1.5%,戶均36.7公斤;玉米秸稈廢棄焚燒總量為22801.5公斤,占玉米秸稈總用量的5.6%,戶均223.5公斤。秸稈廢棄及焚燒二項合計為0.95萬噸,占全縣秸稈資源總量的0.31%。
(5)養畜飼料:小麥秸稈養畜飼料總用量749.5公斤,占小麥秸稈總用量的0.3%;戶均7.35公斤;玉米秸稈養畜飼料總用量7046.43公斤,占玉米秸稈總用量的5.76%,戶均19.96公斤,全縣用于養畜飼料的秸稈總量為17.3萬噸,占全縣秸稈資源總量的5.79%。
2、存在問題
從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出,扶風縣秸稈資源利用不盡合理,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秸稈綜合利用認識不足。仍有一部分群眾對作物秸稈潛在利用價值及就地焚燒的危害性認識不夠,秸稈用之為寶,棄之為害的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習慣于圖方便、省事、付之一炬,造成大氣污染和農作物病蟲害的潛伏、傳播、土壤結構破壞等危害,導致農業資源浪費。
(2)還田利用規模小效果差。一是還田成本高,秸稈還田需要配備大中型機械,粉碎、深耕每畝費用70元,大多農戶承擔不起,也不愿意承擔。二是效果不明顯,雖然秸稈還田對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分解過程緩慢,不利于作物生根和吸取養分,給下茬播種出苗造成困難,導致減產,農民不愿意還田。
(3)青貯玉米規模小,影響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目前全縣養牛3000頭,養羊1.5萬只,青貯飼料需要量大,而我縣青貯玉米的面積僅有6000多畝,且畝產量不高,秸稈青貯飼料總量12萬噸,不能滿足牛、羊對青貯飼料的需要。
3、幾點建議
為了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這一寶貴資源,我們在繼續加大秸稈還田力度上,還應開辟新的利用途徑,實行“農藝、農機融合”,走“果、畜、沼”三位一體的路子,采取多種措施,合理利用秸稈資源。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水平。在每年秋收夏收兩個關鍵季節,一是縣政府要求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環境保護法》、《秸稈焚燒暨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秸稈禁燒通告》等法律法規;二是在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樹立醒目標志牌,示范帶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
(2)依托項目,提高秸稈還田技術水平。一是繼續推廣小麥高留茬、玉米鮮稈直接粉碎還田技術,增施秸稈腐熟劑,加速秸稈盡快腐熟,及時灌好壓茬水,踏實土壤,防止小麥出苗吊根。二是發揮現有沼氣池作用,推廣沼氣應用技術。利用我縣現有11827座沼氣池,使秸稈和糞便轉化為能源和沼肥,既改善了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3)擴大青貯玉米的種植規模,過腹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在現有基礎上,青貯玉米的面積每年發展在1萬畝以上,通過過腹還田,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達到化肥減量增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