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2206)
摘要: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對于農村發展尤其是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農作物秸稈是農村面源污染的源頭,秸稈在田間焚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煙霧,對農村及城市環境產生較大影響,中國作為秸稈資源大國,無論是農民私自焚燒還是遺棄秸稈,都會對農村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近年來中國秸稈治理產業鏈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秸稈過剩問題仍較為嚴重,由于很多農村地區已經不再需要將秸稈當成主要燃料,為了搶收作物,經常將多余秸稈直接焚燒,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對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多負面影響。在分析中國秸稈綜合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剖析了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秸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中國秸稈資源治理有序發展的對策。最后,對未來中國農作物秸稈利用前景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我國盛產糧食作物,同時也盛產秸稈。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加,秸稈產量也開始激增。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改變。農戶不再通過傳統的燃燒秸稈方式獲取能源,而是廣泛使用各類替代的新能源。另外,由于秸稈的特殊性,其分布在農村各地,且秸稈的體積較大、收集運輸成本較高,使得目前我國農村秸稈的綜合利用率較低,導致農作物秸稈出現大量過剩,嚴重污染了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的響應,也是建設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國提出了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政策響應秸稈治理。
1中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概況
1.1秸稈綜合利用政策提出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08]105號),各個地區、部門積極響應,并采取了相應的有效措施,使秸稈的綜合利用和嚴禁秸稈露天焚燒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2015年11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燃燒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完善秸稈收儲體系,促進秸稈轉化利用;加強秸稈焚燒禁令,加大地方政府責任落實,顯著提高秸稈焚燒禁令的力度和監管水平,促進農民收入、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1]。
1.2秸稈綜合利用政策目標
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政策的目標是為了減少農戶秸稈遺棄野外或露天焚燒秸稈污染環境,促進我國秸稈產業鏈發展,爭取到2020年使我國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另外,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政策希望能顯著改善農田秸稈露天焚燒點的數量或焚燒秸稈的過火面積,與2016年相比控制減少農田秸稈露天焚燒點的數量或焚燒秸稈的過火面積5%以上。與此同時,消除在我國人口密集區域、機場周邊、主要交通沿線和地方政府規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的現象[2]。
1.3秸稈綜合利用的實踐
由于玉米、小麥等作物在我國大量種植,因而秸稈資源量大、種類繁多、分布地區廣闊,秸稈資源也是農民生活和農業發展的珍貴資源。改革開放至今,在我國惠農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農作物連年豐收,秸稈產量日益增多(圖1)。然而近年來農村新能源的普及導致秸稈需求量減少,我國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剩余物逐年增多。初步統計,我國每年秸稈產量有9億t,加工副產物有5.8億t,這些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60%以上的副產物被隨意堆放、丟棄或用作肥料還田以及生活燃料,相當于白白損失了0.47億h㎡土地的投入產出和6000億元的收入[3]。秸稈供大于求,又沒有科學、合理的使用技術,農民只能隨意拋棄或者焚燒,從而產生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的科技研發工作,農業農村部專門設立了野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冶等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并在農業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中專門設置了秸稈利用崗位科學家,對秸稈還田、離田等新問題、新需求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造提升。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將農作物秸稈破碎、分選等預處理技術進一步納入了《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2016)》,加大對我國科研科技型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國各省都開展了與秸稈有關的工程,如四川省組織實施了野秸稈還田關鍵技術與經濟型種植新模式集成示范冶野秸稈處理技術與機具研發冶等七大工程,帶動全省秸稈產業發展;河南省在秸稈乙醇、秸稈制生物燃料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為秸稈高附加值利用展現了良好前景。
2中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素
2.1源頭問題未解決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秸稈禁燒政策,在引導農戶利用秸稈方面尚缺乏有效舉措。我國秸稈利用率較為低下,而新型秸稈利用技術應用性較差,相關配套支持力度不夠,新技術未能在市場和農村地區有效推廣。相較其他木制品或者塑料制品,秸稈制造的產品市場認可度低、競爭力差,沒有價格優勢,是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導致秸稈制品的市場需求較弱。秸稈市場在我國的產業鏈中尚未完全打通[4]。
2.2農戶處理秸稈成本無法轉嫁
對于農戶而言,秸稈如果不就地焚燒,則處理秸稈成本較高,成本無法轉嫁。對于政府而言,如果放任農戶焚燒秸稈則會影響政府形象,所以只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實施禁燒。同時,禁燒在某些壓力情境下容易造成農戶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因此,單一的秸稈禁燒措施并不是今后政策的出路。疏導農戶利用秸稈并且讓農戶得到實惠才是今后我國政策的發展道路。因此禁燒秸稈必須考慮農戶秸稈的出路。
2.3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裝備薄弱
由于秸稈資源種類較為復雜,作為糧食種植的副產品,散落程度高,無論是收集還是運輸儲存都較為困難。農戶想要利用秸稈資源所需勞動強度較大,且個人效率低下,而且秸稈資源本身價值較低,加工秸稈資源利潤薄弱,加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外出務工成為常態,農業生產人工成本逐漸增高,因而農戶對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較弱。因此,具有人力成本低、加工細致優勢的機械化利用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實現手段,但我國農村農機裝備普遍較為薄弱,尚遠未發展到發達國家標準[5]。
3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對策
3.1重禁不如重疏
解決我國秸稈的源頭問題,徹底杜絕秸稈焚燒現象,政府須引導市場,同時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走政府引導、市場消化和科技支撐相互配合、配套運行的路子,積極著手解決秸稈的出路問題,改善當前秸稈禁燒工作中重禁輕疏的局面。要大力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從市場的角度讓秸稈綜合利用有利可圖,讓農戶處理秸稈成本可以轉嫁。依托政府與科技,構建全方位的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條[6]。
3.2集中補貼資金
秸稈綜合利用補貼資金形式較為分散,若補貼資金集中使用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單獨補貼的效果較差,作用發揮薄弱。建議在我國秸稈資源集中區域將各類補貼資金集中化管理,集中補貼利用秸稈資源化企業,降低管理成本。同時,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融資,讓農戶從根本上獲利,靠市場產業化將秸稈資源分配到再生產當中。
3.3提升農機裝備質量和自動化
我國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裝備的質量水平和自動化水平較弱,較發達國家還有明顯的差距。在農業生產人力成本逐步增高的時代背景下,要進一步利用秸稈資源,加大國產農機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投入;建議組建農業、環保、裝備等聯合科研團隊;設立秸稈農機專項資金,大力研發國產高品質、高性價比農機,全面提升國內秸稈綜合利用類農機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4未來中國農作物秸稈利用前景和發展方向
4.1秸稈還田
秸稈中富含農作物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和有機質。秸稈還田是直接將殘留在土地上的秸稈作物翻入土壤掩埋,使之與土壤混合后逐漸腐爛,從而達到改善土壤肥力和質量的目的,但我國某些地區存在秸稈自行腐爛較慢的難點。因此,未來秸稈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應集中在秸稈直接還田時增大秸稈破碎率上[7]。
4.2秸稈飼料
我國秸稈產量大,王亞靜等研究發現我國秸稈產量中適宜作為牲畜喂養飼料的秸稈占85.67%[8]。但是由于秸稈飼料存在口感差、質地硬、不易消化等特點,韓魯佳等發現我國用于牲畜飼料喂養的秸稈量不超過總量的20%[9]。未來高質量秸稈飼料化方法研究將是對秸稈回收利用的重要方向。
4.3能源利用
秸稈能直接通過燃燒、氣化、液化和碳化的方式轉化為能源。但是秸稈燃燒存在分散收集成本較高、燃燒熱值較低的問題;沼氣池對秸稈氣化的處理數量有限,秸稈液化和碳化的成本較高。未來對秸稈的能源化利用主要應放在降低秸稈液化和碳化成本等方面。
參考文獻
[1]司開玲.秸稈焚燒問題的話語建構及治理困境:一項文獻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2):38-48,111.
[2]謝世謙.基層治理中的秸稈禁燒現狀分析與管控舉措[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1):90.
[3]甘黎黎.我國農村秸稈焚燒污染及多中心治理對策[J].河南農業,2018(32):41-43.
[4]孫瑋.秸稈焚燒的治理困境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2):85.
[5]相姝楠.利用機械化新技術提高秸桿綜合利用率[J].中國奶牛,2019(02):35-37.
[6]陳超玲,楊陽,謝光輝.我國秸稈資源管理政策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21(08):1-11.
[7]德惠市:積極探尋秸稈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J].吉林農業,2019(12):2.
[8]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中國秸稈資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9):52-59.
[9]韓魯佳,閆巧娟,劉向陽,等.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現狀[J].農業工程學報,2002(3):8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