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超1,2,安達1,王月1,徐海紅3,王劉華2,康明2,王勱博1
(1.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12;2.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西安710054;3.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北京100012)
摘要:農村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美麗鄉村的建設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化是農村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的必然趨勢。本文在明確農村固體廢棄物含義及資源化意義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種類、特點和現狀,對還田改土、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燒發電的優勢及應用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了目前農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面臨的技術難題、政策問題及挑戰,并提出了農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工作開展的相關建議。
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1],早在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就顯示,我國農業生產排放的COD(化學需氧量)、N、P等主要污染物量已遠超工業源與生活源,成為污染源之首。然而至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問題仍未受到足夠重視。農村固體廢棄物(下文簡稱“農村固廢”)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包括農業生產中施用的化肥、農藥和農膜以及畜禽糞便、尾菜、秸稈、生活垃圾等。農業生產廢棄物與農村生活垃圾作為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分散性、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難度大,嚴重威脅著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質量。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廢棄物資源化,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同年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將農村生活垃圾和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列為重點任務之一。2019年,國務院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以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棄物為重點展開。由此可見,開展農村固廢資源化利用是大勢所趨,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1農村固廢資源化含義和意義
1.1農村固廢的含義
近些年來,由于農村工廠興建、工業污染“上山下鄉”,農村固廢的定義發生變化。傳統定義認為農村固廢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總和[2],高明俠[3]在此基礎上將農村工廠和鄉鎮企業排放的固體廢棄物納進了農村固廢的范疇,劉穎杰[4]認為農村固廢是相對于城市固廢而言的,是對固體廢棄物所存在地域上的劃分。筆者從農業發展和農村環境的角度思考,認為無論是傳統農村固廢還是排放在農村地域內的工廠固廢都以農村為消納場地、都對農村環境和農業發展具有潛在威脅,因此都應屬農村固廢。
我國農村固廢種類繁雜,現階段,可根據其來源分為三類:農業生產固廢、農村生活固廢、其他固廢。各大類固廢所包含廢棄物類型如表1所示。

1.2農村固廢資源化的意義
1.2.1降低環境危害
秸稈及生活垃圾露天焚燒在農村較為常見,釋放的有毒氣體及粉塵顆粒物,易引發中毒及霧霾天氣;其余部分大多就地填埋或堆置,產生的滲濾液隨地表徑流擴散,嚴重污染周圍水體、土壤、作物等[5]。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施用、農膜殘留會直接降低土壤滲透性和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貧瘠,導致作物減產,同時污染地下水,加大水土流失風險[6-8]。開展資源化處理能實現農村固廢由“污染源”向“資源”轉變,減緩不當處理方式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1.2.2農村固廢蘊含巨大的資源潛力
我國農村每年固廢產量高達40多億t[9],一半以上未被合理利用,其所含資源潛力巨大。2015年全國露天焚燒秸稈量8000多萬t[10],其養分與800萬t復合肥相當,可產沼氣約300億m³,可發電約400億kWh。全國每年畜禽糞便可生產有機肥理論量2.79億t[11],未被利用的部分經估算相當于1億t的有機肥[12]。雖然我國《農膜回收行動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國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但目前全國每年仍有上百萬噸農膜未被回收利用[13],100萬t的地膜可再生20萬t的塑料顆粒原料,經濟效益巨大。農村每年產生上億噸生活垃圾,其中1/3是餐廚垃圾[14-15],具有極高的堆肥與清潔能源生產潛力。
2我國農村固廢產量及資源化現狀
農村固廢有別于城市固廢,受地域特點、經濟發展、當地人們生活方式及政策措施等因素影響差異顯著,具有產量巨大、面積廣、治理難、環境風險大等特點。
2.1我國農村固廢產量現狀
目前我國還未出臺農業農村固廢資源收集政策規范,根據最新的相關文獻,對全國主要的農村固廢年產量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此外,全國每年產生的農膜、農藥化肥包裝、農村居民糞便等廢棄物數量也同樣巨大。2015年我國農膜(棚膜、地膜)年使用量達到280萬t,預計2020年約為400萬t[20],每年產生的農藥包裝廢棄物總量約為15萬t,化肥包裝廢棄物總量約12萬t,以人均每日排泄糞便0.5kg計算,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的居民糞便總量高達1×108t。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農村固廢產量將會繼續保持增長趨勢。

2.2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現狀
2.2.1資源化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正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全國畜禽糞便綜合利用(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率僅為60%[21],而丹麥、荷蘭、加拿大等國家通過實施嚴格的種養平衡政策,基本實現了畜禽糞便的全量還田[22-24]。農藥包裝廢棄物是農村環境管理中的“盲區”,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億件農藥包裝廢棄物被隨意丟棄[25],而早在2011年巴西、法國、加拿大、波蘭等國家的農藥包裝回收率已分別達到了94%、77%、73%、70%[26]。目前我國70%的農村未設有垃圾收集點,40%左右的農村缺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27-28],大部分的生活廢棄物都未進行正規化處理,僅采用堆放、就地掩埋、露天焚燒等處理方式,與資源化處理水平相差甚遠。
2.2.2資源化難度大
直接還田是秸稈綜合利用中最經濟、最直接的手段,但小農戶家庭經營導致秸稈資源分散,難以統一管理,加大了丟棄與露天焚燒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資源化成本。“養殖不種地,種地不養殖”的種養分離模式客觀阻斷了我國畜禽糞便還田渠道,同時全國養殖業分布嚴重不均,部分地區畜禽糞污量超過了土地承載力,將其運至其他地區消納,運輸成本高昂。在農膜使用方面,我國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小于0.008mm,極易破碎,機械難以回收完全,人工撿拾費時費力,嚴重阻礙農膜回收及資源化利用。與秸稈、畜禽糞便和農膜相比,農村生活垃圾組分復雜、分散性強,目前在收集與運輸方面研究較多,缺乏適用的資源化利用實踐模式。
2.2.3環境風險大
近些年,雖然政府加大了對秸稈露天焚燒監督與處罰力度,但每年全國秸稈露天焚燒事件時有發生。Mehmood等[29]的研究表明,2002—2016年我國秸稈露天焚燒排放的炭黑、有機碳、PM2.5、PM10、CH4、CO、CO2、NH3、NOX、SO2和NMVOC(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增幅從173%至225%不等,秋冬季霧霾天氣與大范圍的秋收秸稈集中燃燒有密切關系[30]。我國農村養殖戶缺乏環保意識,同時農村養殖業缺乏有效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手段,所產生的畜禽糞便、病死畜禽尸體、獸醫醫療垃圾等養殖業廢棄物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31],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中有95.78%的COD、37.89%的總氮和56.34%的總磷來源于畜禽養殖中流失的畜禽糞尿[32],畜禽糞便污染已居農業源污染之首[33]。對塑料薄膜主要使用地區的調查表明,我國地膜殘留量一般為60~90kg·hm-2,最高可達165kg·hm-2[34],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3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方法
秸稈與畜禽糞便資源化是我國農村固廢處理工作的重點,目前,秸稈資源化方式包括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糞便的資源化方式包括肥料化、飼料化等。還田改土、厭氧發酵、好氧堆肥是我國目前秸稈與畜禽糞便資源化應用較為普遍與成熟的方法。針對尾菜尚沒有成熟的規模化處理技術,針對農膜尚未發現成熟有效的收集方法和替代產品;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與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基本相同,包括焚燒發電、衛生填埋和堆肥等。
3.1還田改土
還田是秸稈“三化”的重要方式,具有環境與經濟雙重效益,從環境角度來講,耕地具有巨大的秸稈消納能力,充分還田可大大降低秸稈焚燒可能性,同時可增加土壤對C、N、P素固持能力,減緩農業面源污染及溫室效應[35-36];從經濟角度來講,已有大量的研究發現,秸稈還田可提高10%~60%的作物產量[37-38],在眾多農村固廢資源化方式中所需的資金、人力、物力都相對較小,大大降低了資源化成本的投入。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土地的用養結合,秸稈還田和農家肥用量高達施肥總量的2/3[39],而在我國,化肥仍是耕地養分的主要來源。
秸稈還田方式眾多,包括直接還田、過腹還田、堆漚還田、炭化還田等,直接還田又分為機械粉碎翻壓還田、覆蓋還田和留高茬還田,我國秸稈直接還田量約占秸稈總量的15%~20%[40]。目前,全國秸稈還田以機械粉碎翻壓還田、過腹還田為主。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具有搶農時、搶積溫、保墑情、生產效率高等優點,但存在加大病蟲害風險及因秸稈不能及時腐熟而減產現象,適合我國華北水熱條件好、土地平坦、機械化程度高的地區。過腹還田需要投入一定的機械、勞力,但社會效益顯著,一方面節約了飼料用糧,緩解了“人畜爭糧”矛盾,另一方面,秸稈經家畜腸胃發酵、分解,肥效明顯增強,更利于作物的吸收。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壓力大、休耕時間短,影響了還田秸稈的腐熟程度,限制了秸稈的全量還田。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多種新型秸稈資源化方式。經調研發現,在內蒙古河套地區有企業將蘆葦稈做成板材,在黑龍江省有企業將玉米稈做成吸管等餐具,但目前這些資源化方式生產出的產品沒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力,均未實現規模化生產。
3.2厭氧消化
在農村地區,通常以戶用型沼氣池將秸稈與畜禽糞便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沼氣是一種可再生的非化石燃料氣體,在生產過程中具有綠色、環保的優勢。沼氣的使用改變了農村以秸稈、樹木、煤炭為燃料的傳統能源結構,大大減緩了溫室氣體的排放[41],預計到2020年我國農村沼氣生產量將高達385億m³,溫室氣體減排將達4679萬t的CO2當量[42]。沼氣工程在農村的推廣,不僅極大地控制了人畜禽糞污的隨意排放,緩解了病原體與營養物質對水體的污染風險,同時也有效降低了農村人口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43],而且沼渣作為高效有機肥,可顯著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44]。
提高厭氧消化產氣率與產氣量、實現低溫發酵及沼氣工程自動化是該領域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近些年成果頗豐。對秸稈與畜禽糞便進行預處理能大大提升厭氧發酵產氣率與產氣量,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主要的作用原理是通過破壞秸稈與糞便中的纖維素與木質素結構,加大與厭氧菌的接觸面積,從而提升有機組分利用率[45-46]。利用太陽能、沼氣催化劑等,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嚴寒地區冬季因溫度低不能正常產氣等問題。隨著沼氣自動化設備的發明與技術的成熟,沼氣工程自動化在我國部分農村已經推廣應用,大大節省了人力的投入[47]。
目前,我國農村沼氣工程效果不夠理想,實地調查結果表明,農村沼氣池正常運行比例偏低,約為60%,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勞務輸出、商品能源代替、進料量不足、沼渣處理難等,村民對沼氣池的使用意愿不高[48-51]。集中式的沼氣供氣系統可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該系統由村民集體出資,并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系統運行,不僅能夠提升固廢有機組分的產氣效率,同時能減少人力投入,因此,集中式供氣系統在農村沼氣工程建設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3.3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的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對秸稈與畜禽糞便中的有機物進行吸收、氧化和分解,使其轉化為腐殖質的一種方法[52]。好氧堆肥通過高溫殺滅堆料中的病原菌、蟲卵和草籽[53],工藝簡單,投資少,運行成本低,滿足無害化和減量化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廢棄物中的營養成分,實現資源化利用[54]。堆肥工藝在我國的應用歷史悠久,目前關于堆肥的研究成果眾多,但大都集中在機理、工藝優化、特種固廢堆肥等,而堆肥在農村的應用現狀卻少有相關文獻報道。
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是堆肥成功的關鍵,影響其活性的因素包括:C/N、C/P、水分、溫度、氧含量、pH值等。C/N是堆肥首要考慮的因素,有機固體廢棄物堆肥化處理的最適宜C/N為25~30[55],普通作物秸稈C/N為60~100、畜禽糞便為10~15。好氧堆肥技術主要分為四類,分別為條垛式、靜態堆垛式、槽式、反應器式。條垛式與靜態堆垛式操作簡單、投資少,適合在農村運用,但缺點是發酵周期長、臭氣不易控制,可通過添加堆肥微生物接種劑進行緩解。隨著堆肥設備的迭代更新,目前小型化、移動化和專用化是堆肥設備的發展趨勢[56],市場已有多種家用型的堆肥設備,家庭堆肥費用低,而且能從源頭對有機固廢進行減量化[57],在我國農村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3.4焚燒發電
我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發展迅速,1985年全國僅有兩臺日處理能力為150t·臺-1的焚燒爐,到2018年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垃圾發電量大國,年可處理垃圾量約1×108t[58]。垃圾焚燒發電的優點在于其處理的徹底性,農村生活有機廢棄物經過焚燒后減量率可達95%左右[54],與垃圾填埋和堆肥相比,垃圾焚燒發電具有占地面積小、垃圾種類受限程度小的優勢。
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尚未實現分類,種類混雜,含水率高,平均熱值低[59],垃圾發電廠的建成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正常運行也需要源源不斷的廢棄物資源,全國大部分農村垃圾產量相對較少且分散難以收集,運輸成本高,尤其是西北地區農村,因此,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更適合于城市及城市周邊農村地區,不宜作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的首要考慮方式。
3.5農村固廢資源化方式對比
對農村固廢資源化方法中的還田改土、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焚燒發電技術的優點及不足進行對比,結果見表3。

影響農村固廢資源化效率的因素眾多,包括固廢資源量、經濟條件、氣候、交通、環境承載力等。還田改土、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等技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條件,面對我國農村固廢數量巨大、種類復雜的現狀,資源化應多種方式并存,同時保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地特色及資源化方式的優點,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型的資源化方式,如江西瑞金通過飼養蚯蚓實現了農村有機廢棄物的規模化處理,通過出售與蚯蚓相關的系列產品帶動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不僅為傳統資源化方式分流,同時也提升了固廢資源化的利用率。
4我國固廢資源化存在問題
4.1應用技術不成熟
近些年農村固廢資源化已成為熱點,各種新的發現與發明不斷涌現,但是目前農村固廢資源化發展緩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應用技術不成熟、資源化收益低,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其次我國農村背景條件差異大、固廢種類復雜多樣,對應用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村目前使用的農膜回收機主要是摟扒式撿拾機,其回收率低,大致為50%~60%[60],農膜再造機大都依賴進口,國產機技術含量低且運行不夠穩定[61]。秸稈還田機存在秸稈粉碎質量差、耕翻過淺、混土不勻等問題[62],殷文等[63]的研究表明秸稈還田不均會導致部分秸稈堆積,阻礙作物出苗率。其次我國沼氣工程也面臨著一些長期未解決的問題,例如北方農村沼氣季節性產量過剩與不足、沼氣發酵過程人力投入過大、沼氣設備存在安全隱患等,雖然有相關解決方案,但都未能推廣應用。好養堆肥設備耗能高、利用率低,堆肥技術也存在腐殖化進程緩慢、產物質量不穩定、衍生臭氣等問題。垃圾焚燒爐逐漸趨于國產化,但大型千噸級焚燒爐仍需依賴進口,企業投資大,運營負擔重[64],此外,與歐盟國家垃圾發電廠的能效水平相比,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能源利用水平比較低,平均約為21%[65]。
4.2存在環境安全隱患
厭氧發酵產沼氣與好養堆肥是我國農村畜禽糞便資源化的主要方式,有學者認為厭氧發酵會增加體系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豐度[66-68],也有學者的實驗表明高溫堆肥過程不能有效去除所有ARGs,而且對于某些ARGs,堆肥可能還是良好的生物反應器,從而導致其增殖[69],如果將這些最終產品直接施用于農田,勢必會造成ARGs的二次擴散,此外堆肥還存在著溫室氣體排放、氮素損失等問題,對大氣環境造成威脅[70]。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開展環境可降解農膜的應用示范研究,但其分解后是否會對環境及作物產生危害尚不明確;其次自動化農膜回收機及機械秸稈還田雖然推進了農村固廢資源化的進程,但是其對土壤存在擾動,對土壤結構有一定的破壞,進而引發氮磷元素的揮發和流失,加大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有毒廢氣、廢液、廢渣無害化處理成本高[71],無疑加大了其向環境排放的可能性。
4.3未形成盈利模式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發展循環經濟,但是整體而言,我國循環經濟活力不強,尤其是農村地區。農村固廢資源化利益是內驅力,實現固廢資源化的企業盈利是我國農村生態健康發展所要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標。
我國農村地廣人稀,固廢混雜、分散,不易收集,各種分類、運輸等基礎設備不足。唐旭等[72]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收運的實際費用大約為23.21元·月-1·人-1,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收運費的支付意愿約為6.50元·月-1·戶-1,村民垃圾分類與回收意識不強,加大了資源化的成本,技術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只能依靠政府的投入,成本高、回報低,農民與企業的積極性不高,總體來講農村固廢資源化盈利形勢嚴峻,要實現農村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必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
4.4政策法規不完善
我國已經頒布了多部有關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管理與處理的法規政策(表4),但只闡述了宏觀的方法與總體目標,具體的行為要求、操作規范、資源化產品標準等未進行詳細說明,這使得資源化水平參差不齊,資源化產品也存在安全風險。例如,秸稈資源化利用與農膜回收補貼政策只在我國部分農村開展實施,覆蓋面不全。秸稈補貼政策包括秸稈農機補貼、秸稈“三貯一化”利用補貼、秸稈綜合利用能源化補貼、秸稈粉碎還田補貼等,各地方政府未能科學引導村民合理選擇秸稈資源化方式,補貼價格成為村民選擇秸稈資源化方式的主導因素,導致政府資金浪費,秸稈也不能充分合理資源化。農膜回收價格偏低(不足1000元·t-1),人力、物力不相匹配,難以調動積極性。

5建議與展望
5.1建議
5.1.1做好頂層設計,明確農村固廢資源化的法律責任
推進農村固廢資源化立法,從法律層面明確資源化的責任主體。摸清底數、統籌協調,編制污染防治規劃,將農村固廢資源化工作作為我國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開展污染排查整治工作,形成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技術優化集成與驗證的系列技術規范與指導性文件。制定風險排查等級,并根據等級分區、分批組織開展農村固廢污染的系統整治;城鄉統籌、區域協同,推進農村固廢資源化利用;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思路由末端治理轉為源頭控制,最大程度降低農村固廢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環境空氣的影響。
5.1.2政府引導,多種方式提升公民參與意識
我國許多城市在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方面累積了寶貴經驗,2019年,上海市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強制執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浙江省臺州市成立全國首個垃圾分類教育學院,采用柔性手段讓居民對垃圾分類從了解到熟悉、從熟悉到參與;北京市作為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采用積分換禮品、光榮榜表揚等方式激勵居民開展垃圾分類。政府應當積極扶持環保企業,對固體廢物再利用企業進行補貼,同時加大對公民的環保教育,采用政府引導、公民參與,強制、教育、獎勵和監督手段并行的管理方式,改進傳統的貼標語、拉橫幅、喊口號的宣傳教育,從轉變觀念、糾正行為的角度在源頭解決農村固廢的不當處置問題,為最終實現資源化利用做好前端準備。2019年我國已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政府要吸取“重城市,輕農村”而使面源污染加劇的教訓,因此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要做到全民參與、城鄉統籌,“無廢城市”也應帶著“無廢農村”兩條腿一起走。
5.1.3制定農村固廢資源化管控標準和方法
我國農村固廢產量巨大、種類眾多,不可能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資源化處理。應在摸清底數、查明狀況的基礎上,對農村固廢污染源進行類型劃分(圖1),對于不同類型的固體污染源制定相應的資源化利用標準規范,為全國農村固廢的排查整治、資源化利用工作提供指導性文件。

5.1.4加強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示范
固廢資源化技術在農村發展應用緩慢主要由于技術本身不接地氣,要求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技術難度等超過了市場可接受能力,利益空間小,或者資源化周期過長、資源化產品滿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亟需提升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技術水平,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進資源化技術的革新換代;同時對已有的成熟資源化技術,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推進應用示范。
5.1.5探索可持續的資源化經濟模式
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實現了農村固廢資源化,對我國而言,農村固廢資源化管理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政府負責農村固廢的污染防治工作。目前農村有限的固廢資源化方式依舊處于投入高、回報低的瓶頸期,大眾對資源化效果認可度低。探索可持續的資源化經濟模式能夠吸引企業加入,為農村固廢資源化注入新活力。我國諸多現代農業示范區,例如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效控制了污染、實現了農民增收,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優秀企業落戶。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資源整合作用,將政府與企業聯合、技術與資金整合,通過技術優化集成、品牌經營、訂單銷售等方式,打造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為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開拓出環境治理和經濟利益雙贏的局面。
5.2展望
(1)我國農村種養分離、村民環保意識薄弱,以家庭為單位的固廢資源化面臨著技術、資金不足及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使得目前農村固廢處于“能棄棄之”的現狀。以鄉鎮、縣為單位集中管理固體廢棄物不僅能實現資源的統一管理,還可提升資源化效率,減輕環境危害,筆者認為,集中式管理代替家庭分散處置將是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處理的發展趨勢。
(2)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固廢產量巨大,耕地作為目前主要的資源化產物受體,不堪負重,因此必須推廣其他資源化方式為耕地分擔負荷,例如利用固廢飼養食腐動物、制作建材、生產氣化燃料等。
(3)我國農村雖然整體固廢資源化水平不高,但有部分地區卻實現了高水平發展,這表明農村固廢有望實現從“廢棄物”到“資源”、從“污染源”到“綠色產品”的轉變。全國各個地區要加強交流,“高水平”充分帶動“低水平”發展,最終實現我國農村固廢資源化整體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