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勤敏1,劉香1,胡鐵2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長沙410004;2.廣州航海學院,廣東廣州510725)
摘要:生物質能源作為源于植物的低碳、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及其企業卻面臨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產業吸引力不大等諸多挑戰。文章采用企業資源生態分析與動態效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微觀視角分析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與環境效率問題,通過對案例企業的資源構成以及生產效率、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的環境影響效率進行量化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提高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與環境效率以促進生物質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1引言
生物質能源是將植物吸收和固定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來利用的低碳、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有效開發生物質能源不但可以改善我國依賴石化能源的狀況,.而且對于節能減排、促進農民致富以及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將生物質能源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其成為國家新能源戰略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及其企業的發展卻面臨效益不佳和產業吸引力不大等諸多挑戰,從2012~2013年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可知,即使是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上市公司,其績效與資源利用效率也并不理想,這不但影響了生物質能源的潛在優勢的發揮,而且不利于吸引資金和人才,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雖然相關各界人士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從微觀視角進行的分析卻并不多。本文試圖采用企業資源生態分析方法探討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利用問題,并在建立企業資源利用分析框架的基礎上,結合動態效率分析方法對技術相對成熟的細分產業的案例企業進行量化分析,找出影響企業資源與環境效率的制約因素并提出提高企業資源利用效率和促進生物質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2我國生物質能源企業概況
我國的生物質能源開發起步較晚但涉及的范圍較廣,不僅不同細分領域的技術成熟程度和產業化程度差距較大,已形成規模的企業也還不多。根據中國生物質能源網提供的信息,目前注冊的生物質能源企業超過700家,主要分布在成型燃料和生物質熱利用設備、沼氣、生物柴油以及生物質發電等不同細分領域,其中,生物質成型燃料企業數量超過了一半,且多為小型企業。上市公司方面,國內目前有2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生物質能源業務,主要分布在生物質燃料與燃控設備、燃料乙醇以及生物質能發電等細分產業。這些上市公司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總股本約為7.3l億股,平均每股凈資產4.09元,但平均猙資產收益率僅為1.61%,平均每股收益僅為0.07元,而且只有少數幾個企業的主要收益是來源于生物質能源業務。
從發展的角度看,隨著國家相關新能源政策的陸續出臺和節能減排力度的不斷加大,生物質能源產業及其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該領域的企業數量、競爭壓力和風險也將進一步加大,并將對相關企業的資源決策和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3研究方法與評價指標
3.1研究方法的選擇
根據我國生物質能源企業所處成長階段與特點,本文采用企業資源生態分析與動態效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研究。其中,企業資源生態分析方法是在借鑒資源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企業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學科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方法。該方法將企業與環境的關系看成是由不同主體、環境以及作為兩者聯系紐帶的資源及其產出品(產品與服務)三大要素所構成的資源生態經濟子系統(簡稱為企業資源生態系統),該系統中的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系統結構,并通過提供產品與服務而發揮其系統功能[1]。按照該方法,我們可以將生物質能源企業看成是由從事生產的相關資源主體及其控制的資源組成的有機整體,企業與其環境(如要素市場與消費市場)通過資源及其產出品發生聯系,而企業的資源與環境效率則是對企業的要素資源及其結構、資源利用水平以及資源利用的環境影響程度的度量。借助該方法,我們可以分析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與環境效率問題。
考慮到生物質能源企業總體上還處于成長初期,目前既沒有形成‘前沿面”與“最佳規模”,也不宜預設最佳效率,本文將動態效率方法[2]引入企業資源生態分析方法進行量化分析。該方法所強調的創新與協調能力不僅符合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質能源企業的特點,而且適應我國生物質能源企業目前的狀況,有利于我們對企業這類微觀經濟組織展開深入分析。
3.2評價指標的確定
3.2.1資源投入與產出評價指標的確定
從企業資源生態視角看,企業資源可以分為有形資源(VR)、無形資源(IR)和人力資源(HR)三大類。其中,有形資源可以用存貨、生物資產、固定資產等指標來衡量,無形資源可用資本成本、技術開發費和可流動資金等來衡量,人力資源則可用薪酬體現的交換價值和群體人力資源所創造的超額價值等來衡量。為了便于分析企業的資源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本文將資源進一步分為消耗性資源(CR)與結構性資源(SR),并根據資源投入的時期與消耗情況將其細分為已投入資源(ER)與新投入資源(NR)。其中,消耗性資源主要是指選定分析時期所消耗的資源;結構性資源是指投入后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的資源;已投入資源是指已經投入的資源量;新投入資源則是指當期新投入使用的資源:而投入使用的資源之和就構成了企業的使用資源(UR)[3]。
產出主要借助有形和無形產品以及人力資源服務的價值來衡量。由于產出往往都可以通過收益來體現,同時也由于對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衡量還涉及現代會計準則中的相關指標,本文將不同資源的產出品都轉化為統一的產出或收益,并通過分類資源與收益的比較來體現其投入、產出關系。
3.2.2資源效率評價指標的確定
按照企業資源生態分析方法,企業的經濟效率可以用生產效率與配置效率來衡量。其中,生產效率主要體現企業發揮生產功能的水平,并可分為已有技術效率和創新效率兩個方面。前者主要反映企業在已有資源條件下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等方式獲得的生產效率,后者反映企業自主創新獲得的生產效率。配置效率主要體現企業發揮配置功能的水平,它一方面指由要素資源投入帶來的規模效率,另一方面指由資源的不同組合或局部調整不同資源的關系所形成的結構效率。
由于生物質能源的不同細分產業以及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往往具有不同的特點,按照動態效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用使用資源的生產率增長率來衡量生產效率中的已有技術效率及其變化,同時用相應研發投入的生產率增長率及其相關指標來衡量創新效率;配置效率方面則主要用使用資源與產出的相對變化率來衡量規模效率,同時用新投入使用資源導致產出變化的平均變化率來衡量結構效率。
3.2.3環境效率評價指標的確定
企業資源生態視角下的環境效率主要用來衡量企業資源利用的環境影響程度,從動態效率分析的角度看則主要體現企業協調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能力。環境效率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反映企業的自然資源利用能力的自然資源節約效率,本文根據我國生物質能源企業現階段的特點選擇自然資源產出率變化率作為自然資源節約效率的衡量指標。二是減少污染物的分解一還原效率,包括單位環保投入或單位正產出的污染物減少量(環境治理效率)、自然資源的重復利用或循環利用效率等。由于生物質能源企業自身一般并不大量生產負產品,本文針對生物質能源較成熟細分產業企業利用自然資源的特點用可再生生物資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來衡量其還原效率。
4研究對象與數據來源
4.1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文以廣州迪森熱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DS公司)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選擇該公司一是因為它是以農林加工剩余物為主要原料,符合我國生物質能源開發的方向;二是它的技術與產品已趨于成熟且已開始產業化推廣;三是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突出且注重技術創新,符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具體來看,Ds公司于1996年成立并于2012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主營生物質燃料等新型清潔能源業務。公司目前的產品涉及生物質成型燃料、生態油、生物質可燃氣等不同領域,其中的主要產品生物質成型燃料是以原料資源豐富的農業廢棄物秸稈和稻草、以及木屑和刨花等林業加工剩余物為基礎燃料,商業化應用的用戶目前已經涵蓋造紙、建材、醫藥化工和食品飲料等十幾個行業。該公司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41490.64萬元,實現利潤總額7589.40萬元,新申請專利23項,新增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擁有有效專利合計117項。
4.2數據來源與處理
案例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DS公司與相關上市公司2012~2013年年報以及相關統計資料。數據處理過程中,一是對案例企業三項費用中涉及的科研費用和薪酬等的重復計算部分作了相應的剔除;二是由于目前通過生物質能源業務取得了業績的上市公司還不多且時間也不長,本文選取了相關生物質能源業務的比重超過20%的上市公司近兩年銷售毛利率的平均值來估算產業平均毛利率;三是由于消耗性有形資源中包含了設備折舊等項內容,本文采用原料存貨數據來計算自然資源的產出率變化率。
5資源與環境效率分析
5.1資源構成分析
根據上述方法計算的DS公司分類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數據見表1。總體上看,該公司2012和2013年的使用資源UR分別為9.84×108元(2012年消耗性資源與結構性資源之和)和1.17×109元(2013年消耗性資源與結構性資源之和),呈增長態勢。已投入資源ER從2012年的5.16×108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108元,同時新投入資源NR從4.68×108元增加到4.95×108元,表明公司在繼續加大資源投入量;結構性資源SR從5.71×108。元提高到7.72×108元,但消耗性資源CR卻從2012年的4.13×108。元下降到了2013年的3.99×108。元,這表明公司還處于結構性資源的積累階段,對資源結構的調整也還沒有完成。

從三類資源的分布來看,有形資源VR從2012年的5.98×108元增加到2013年的6.50×108元,雖然總量在增加,但占投入使用的資源的比例卻從60.76%降到了55.48%,說明有形資源的相對比重在下降。無形資源IR從2012年的3.11×108元增加到2013年的4.65×108元,增長率達到49.71%,其中結構性無形資源IRs的增長率達到了68.06%,成為增速最快的一類細分資源。由于結構性無形資源的主要來源是研究與開發,說明公司加大了研發投入,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以技術創新等為驅動因素的基本要求是吻合的。人力資源HR從2012年的7.52×107元減少到2013年的5.58×107元,占使用資源的比重則從7.64%降到了4.76%,表明人力資源價值在快速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創新型企業人力資源價值的大幅減少并不利于研發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和創新效率的提高。
5.2資源效率分析
(1)生產效率分析。由表1中的生產率增長率可知,DS公司2012~2013年的使用資源的生產率增長率僅為0.47%,表明公司的生產率在提高但增幅很小,已有技術效率并不高。另一方面,由年報提供的數據可知該公司2013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份額為4.23%,接近我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骨干企業5%的要求[4]:同時,由相關研發與產出數據計算的同期研發投入增長率為38.60%,授權專利增長率為31.46%,研發投入導致的生產率增長率或創新效率為22.94%,三者之間形成了有一定梯度的同向變化,由此可以初步判斷研發投入對公司創新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配置效率分析。由表1和年報數據計算出DS公司的使用資源與產出的相對變化率為5.90%,這表明雖然公司規模在擴大但新投入資源對產出規模的影響有限,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要求保持在20%以上,而DS公司2012~2013年的產出規模增長率僅為1.12%,由此可以判斷該公司目前的規模效率還不高。結構效率方面,由于DS公司新投入資源對應的產出的平均增長率為2.46%,表明新投入使用的資源還能夠促進產出的增加但增幅不大,這個結論與上述規模效率分析中的判斷是一致的。由于平均增長率是衡量資源投入變化對產出變化敏感度的重要指標,其值偏小說明資源的結構效率并不高。由分項數據還可以看出,對產出產生較大正面影響的是有形資源,其新增投入對平均變化率的影響為8.88%;而對產出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是人力資源,其新增投入對平均變化率的影響為.23.68%,由此可以推測人力資源的減少可能是導致資源結構效率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與資源構成分析中對人力資源所作的判斷也是一致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DS公司資源投入的生產率變化率、投入產出的相對變化率和新投入的產出平均變化率都大于零,說明公司目前的生產效率和配置效率都在提高,業績處在提升狀態,但數值不大又表明其增速較慢。
5.3環境效率分析
根據有形資源消耗和主營業務產出計算的DS公司2012~2013年期間的自然資源產出率增長率為1.44%,表明公司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增加的傾向;從兩年的消耗性有形資源的生產率以及產出與存貨之比來看,前者從2012年的130.68%降到2013年的127.57%,后者從145.33%降到140.50%,雖然都體現了投入產出的倍數效應,但卻呈略微下降的態勢,表明公司對原料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
分解-還原效率方面,由于DS公司使用的原料主要來源于農林加工剩余物,其還原效率主要體現為農林加工剩余物的再利用率。由此計算出2012~2013年可再生生物原料加工剩余物利用率的均值為99.57%,表明公司的主營業務非常明確且集中在農林加工剩余物的利用上,其還原效率也處于相當高的水平。
6提高生物質能源企業資源與環境效率的管理與政策建議
6.1對生物質能源企業的管理建議
一是要挖掘已有資源的潛力并提高生產效率。其中包括采用短、中、長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并激發他們的潛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來提高已有技術效率,以及通過技術、組織與管理創新來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等。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通過調整不同資源的關系來提高配置效率。對于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細分產業的企業要通過增加要素投入來逐步形成規模經濟;對于已達到一定規模或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的企業則可通過調整不同資源的比例關系來提高結構效率。原料來源方面,相關企業可將原料供應鏈延伸至農村的原料生產基地,通過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形成企業、農戶、合作社等合作的聯合體;資金方面,不同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通過風險投資、企業與國家投資以及上市企業融資等方式來整合資金資源。
三是要利用生物質能源企業可提供電能、熱能、燃氣、燃油等商品的優勢大力拓展產品市場。相關企業可以利用當地工業和農林業生產剩余物以及消費廢棄物生產各類能源商品,就地生產和銷售,并可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和產供銷體系。
四是要重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方面要提高生物質能源原料等的產出率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要避免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6.2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政策建議
由于生物質能源是我國能源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階段的生物質能源開發不但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而且需要政府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
首先要把握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大局。其中,適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統籌規劃協調好能源安全、經濟效率以及環境保護等的關系,是生物質能源產業及其企業能否在新能源開發的競爭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
其次,要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激發企業潛力。一方面要通過調整政府職能為生物質能源企業等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要以效率或績效為導向,在稅費、資金等方面對綜合素質高、創新與環保意識強、發展后勁足的企業給予重點支持,既促進企業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也避免企業對政府政策和資金的被動依賴,逐步把企業培育成創新主體。
再者,要打好技術基礎,促進成果轉化。需要適時制定政策鼓勵引進、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以改變一些領域技術落后的局面,并通過鼓勵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原料資源等的利用效率??刹捎迷O立專項資金和基金等方式對關鍵技術領域進行攻關以突破技術難題;對于相對成熟的技術成果需制定優惠政策加快示范和推廣步伐以提高其轉化效率;對于技術相對成熟的細分產業則要通過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促進其形成產業體系。
最后,要合理配置市場資源,提高配置效率。在制定和落實要素市場相關政策時,一方面要依據我國國情和當地的實際來選擇不同的原料來源和準入政策,并保證農林牧等產業產生的廢棄物(如秸稈)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調整政策引導并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基礎設施等傳統公共領域,這樣既可以彌補公共設施薄弱的不足,也可以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目前還未被有效利用的稀缺資源。
7結語
本文采用企業資源生態分析與動態效率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構成以及資源與環境效率進行了分析,其方法可以為人們分析生物質能源企業的資源狀況與資源利用水平提供借鑒,其分析結果與建議則可以為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政策調整和企業的資源決策提供參考。然而,由于以資源生態經濟觀為基礎的企業資源利用效率分析方法還處在探索期,其中難免存在許多不足,如效率分析指標還局限在企業內部、案例分析的數據量還不夠大以及對人力資源和無形資源等的劃分和計量還不夠精確等。今后還需要根據生物質能源產業及其企業的特點與發展階段適時調整指標,使其適應該產業及其企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方勤敏.企業資源生態系統及其資源與環境效率探索[J].生態經濟,2012(11):l16~119.
[2]朱海就.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方勤敏.資源生態經濟視角下的企業資源效率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