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軍,陳曉霞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咸陽712082)
摘要:西藏廣大農牧區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將有助于緩解偏遠農牧區的能源貧困問題和縮小地區間的用能差距。文章對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農牧區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推廣農牧區戶用沼氣,提高生物質能利用率,完善政府對農牧區的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和相應制度,加大農牧區生物質能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等建議。
目前,煤炭、石油等礦物能在世界各國能源消費結構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僅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氣體[1],污染大氣環境,也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在此背景下,發展低碳清潔能源成為西藏自治區能源消費的必然選擇。生物質能低碳且環保,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既符合西藏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要求,同時也是推動西藏自治區節能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課題。西藏農牧區經濟正在向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增加收入的方向轉變。當前,西藏自治區農牧區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就是農牧區貧困和環境破壞問題,發展農牧區生物質能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1西藏農牧區發展生物質能的意義
生物質能作為重要的綠色低碳能源,其開發利用能夠有效緩解西藏農牧區的貧困問題、環境破壞問題及能源問題。大力發展生物質能,不僅能夠有效緩解西藏農牧區的能源瓶頸,保障西藏農牧區的能源安全及可持續發展,還可以減輕環境污染,改善農牧區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同時有助于促進農牧區社會經濟發展,為構建和諧健康穩定的農牧區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1.1滿足西藏農牧區的能源消費需求
在廣大的西藏農牧地區,傳統的礦物能源利用率低、電力供應短缺的問題廣泛存在,發展生物質能可以有效解決農牧民的生活用能問題。截止2014年年底,西藏農牧區仍然有12.7萬農牧民的用電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傳統的煤油照明仍然是這部分農牧民的主要照明方式。在西藏農牧區農牧民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商品化能源占到0.12%,主要包括煤、石油及天然氣,而農牧區的商品化能源消費僅占整個西藏自治區商品化能源消費的8%(參見表1)。西藏自治區在未來10年的能源消費,預計將會以年均1.98%-3.54%的速度增長,同時也意味著2025年西藏自治區的能源消費將會增長36%-58%。西藏農牧區存在的巨大能源供應和消費缺口,為西藏農牧區發展生物質能提供了客觀條件。

1.2保護農牧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隨著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牧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較大影響。如果大量的農牧業廢棄物、鄉鎮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農牧民生活垃圾等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不僅污染會農牧區的水源、土地、空氣,最重要的是會影響廣大農牧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而在農牧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將會有效協調農牧區生產、生活用能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促使農牧區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環境協調發展[2]。目前,廣大農牧區是通過沼氣建設來處理農牧區所排放廢棄物的。農牧區沼氣建設既可以滿足農牧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能,還能夠有效節約農牧民的能源消費成本,節省能源供應與消費之間的時間,減少對生產造成的損失等。在西藏農牧區,農牧民對于生物質能的傳統使用方式為燃燒,這種使用方式不僅熱量生成率低,還會造成空氣污染,影響農牧民的身體健康;而沼氣的建設和推廣則是將農牧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沼氣原料,再將廢棄物發酵后所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作為肥料,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從而可以有效緩解農藥、化肥對土壤肥力的破壞。
1.3促進農牧區的經濟發展
在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模式中,農牧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不僅可以作為沼氣的原材料,也可以轉賣給生物質能企業,這樣既可以解決廣大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用能問題,也可以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最終促進農牧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西藏農牧區大量的生產和生活廢棄物進行生產,一方面既可以避免廢棄物對農牧區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廣大的農牧民和鄉鎮企業從生物質能產業系統中獲得新的收益增長點。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政策,不僅能夠為西藏農牧區的生物質能產業提供激勵,還能夠對當地自然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3]。在農牧區大量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可以增加農牧民收入,改善農牧民生產和生活環境,促進農牧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2.1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發展現狀
目前,西藏自治區76.3%的人口生活在農牧區,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農牧地區又存在著種類多、數量大且分布廣的生物質能。因此,在西藏農牧區發展和推廣生物質能產業極為必要。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4年末西藏農牧區共建成沼氣池20萬個,農牧區沼氣使用戶數量達到20萬戶,使得100萬左右的農牧民用上了沼氣,同時還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養殖區集中沼氣供氣工程40處等(參見表擔任著生物質能供應者和最終消費者的角色。農牧2、表3),年產氣量達到7.7億立方米。


根據西藏自治區農牧業相關部門數據測算,西藏自治區每年有農作物秸稈778萬噸,農牧產品加工產生的廢棄物(麥稈、油菜秸稈、青稞秸稈、蔬菜等)超過100萬噸,牲畜的糞便4044萬噸(參見表4)。除此之外,還有用于種植經濟作物的土地369萬畝。農作物所產生的秸稈量遠遠高于經濟作物所產生的稈量,但是經濟作物產生的秸稈可回收率卻高于糧食作物的秸稈回收率(參見表5)。


2.2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2.1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發展分散,與市場規模效應不適應
西藏自治區76.3%的農牧民生活在農牧區,大部分以放牧和農耕為主,從事農牧業生產和生活活動,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生物質原料。但是,由于受西藏農牧業發展現狀的限制,生物質原料特別分散。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原材料的回收利用較為困難,這極大地降低了農牧區生物質原材料的回收效率,直接影響到農牧區生物質能的利用效率[4]。隨著西藏自治區農牧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生產和生活用能的需求逐漸增加。然而由于農牧區生物質原材料分散且難以收集、回收利用,農牧區的生物質原材料很難滿足生物質能源企業的需求。生物質能源的缺乏制約了農牧區生物質能源的規模化生產。
2.2.2西藏農牧區生物質原材料的利用率較低
依據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數據測算,西藏自治區每年可轉化為生物質能源的生物質約為4922萬噸,相當于約157.2萬噸標準煤。燃燒是西藏農牧區秸稈利用的主要方式,但燃燒方式的熱能轉化利用率約為10%-20%,也就等同于每年燃燒1026×108焦熱值的農作物秸稈,卻只獲得154×108焦的熱能,而剩余的部分則轉化成了污染環境和大氣的污染物。依據相關數據測算,截止到2014年底,西藏自治區的沼氣約為200萬立方米,生物質能發電機的裝機量達到13萬千瓦,生物質的液體燃料達到34萬噸,生物質能的利用率遠遠低于預期利用率。
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原材料的利用率很低,歸根結底,還是源于西藏自治區農牧區生物質原材料分散,同時還與農牧區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也不利于生物質原材料的收集有關[5]。作為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源原材料來源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秸稈、牲畜糞便以及生物質能源作物等,這些生物質原料的利用率并沒有在利用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而且大部分生物質在轉化為生物質能源的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污染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這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秸稈作為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附屬產品被作為廢棄物直接在田間地頭燃燒,造成生物質能的浪費和空氣污染;作為生物質原料來源的牲畜糞便作為農作物生長所需肥料直接適用于土地,導致牲畜糞便不能很好地轉化為土壤肥力,并且造成地下水污染,影響了農牧民和牲畜的飲用水源;對于生物質能原料作物而言,考慮到“不與糧食爭搶土地”的基本原則,當前西藏農牧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廣大農牧民還沒有意識到充分利用閑置和荒蕪的土地來種植生物質原材料作物,農牧區生物質原材料的種植還占據糧食和經濟作物所使用的土地。
2.2.3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于農牧區生物質能的扶持力度不夠
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是一種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相對較高、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產業。雖然國家和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已經逐步建立了相應的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相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很多政策和法律法規只是在生物質能發展方面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還缺乏明確、詳細的實施細則,實際操作性也不強;政策扶持力度和財政稅收支持和激勵力度也不夠[6]。例如,針對生物質能源作物的種植,國家在政策和經濟上的補貼明顯缺乏;對于生物質能源的定價機制還未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環境的相關因素;對于西藏自治區農牧區生物質能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實處,未形成支持農牧區生物能產業發展的相應長效機制。除此之外,從國外發達國家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生物質能產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明顯大于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政府對于生物能產業的支持是其發展的外生動力。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部門對于生物質能產業的投資融資、市場開發、財政和金融稅收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都遠遠高于我國,而西藏自治區相對于內陸和沿海地區而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用于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力度相對于內陸和沿海地區較差。目前,從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都未將生物質能產業扶持納入該級政府部門的財政預算和計劃支出來看,其對于生物質能產業的支持力度遠遠小于對傳統能源和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
2.2.4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缺乏相關的技術創新
因為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長期以來對生物質能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相關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發投入不夠,缺乏對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技術研發和創新技術的相關激勵措施,農牧區生物質能企業在基礎技術研發、生物質能新產品開發以及生物質能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較差,相關生物質能企業的技術含量低,生物質能產品較為單一,核心技術缺乏等。目前,西藏自治區除了對于沼氣開發利用的技術較為成熟外,其他相關生物質能技術還處于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且相應技術的研發進度緩慢,尤其是對于核心技術的研發幾乎缺失。例如,以青稞、小麥等為原材料的乙醇研發技術還需要優化相關工藝和配套技術設備,對乙醇轉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和廢渣的回收及循環利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西藏自治區在熱解液化、燃燒技術、乙醇轉化技術方面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與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3低碳背景下西藏自治區農牧區發展生物質能的相應對策
3.1大力發展農牧區生物質能的集約化生產模式
所謂的生物質能集約化生產模式,就是指在農牧區生物質能原材料相對豐富的地區,建立相應的生物質能工廠和生物質能發電廠等。生物質能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主要位于西藏自治區相對偏遠的農牧區,基于投資、生物質能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目標,廣大農牧地區的農牧民只能借助農作物等秸稈作為生物質能的原材料,然而這些生物質能原材料在廣大的農牧區的利用率較低。介于此,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牧地區的生物質能產業的扶持力度,在農牧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的集約化生產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牧地區生物質能分散的困境。對于生物質能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有利于生物質能的處理,提高生物質能原材料的利用率,與此同時還能夠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農牧區剩余勞動力的的就業問題。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能夠給廣大的農牧區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環境效益。
3.2在農牧區大力發展戶用沼氣,提高生物質能原材料的利用率
生物質能原材料主要來源于農作物廢棄物以及牲畜糞便等。然而農作物廢棄物(秸稈等)和牲畜糞便分布較為分散、覆蓋面積廣,不利于進行有效收集,農牧戶自己進行相關廢棄物的處理就更為不便。例如,對這些農作物廢棄物進行直接燃燒,導致生物質能原材料所包含的能量大量浪費,能源的利用率極為低下。牲畜糞便除了直接用于燃燒外,還大量用于沼氣發酵,沼氣發酵的利用率遠遠高于直接燃燒的利用率;農作物(包括青稞、小麥、油菜等)廢棄物主要用于發電,源于上述作物的生物質原材料就被稱為“農作物秸稈”。農作物秸稈是生物質能原材料的重要原料,具有商業發電的巨大潛力,除了用于發電外,它還是沼氣的重要原材料來源。西藏廣大農牧地區還沒有徹底解決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偏遠農牧區修建電站的成本過高,投入與產出極不成比例,在經濟層面的實際可行性不強。因此,在廣大農牧區發展沼氣池,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利用效率,能夠有效解決無電區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用電問題。
3.3加大對農牧區生物質能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制定相應的生物質能發展政策,例如,建立用于農牧區生物質能開發的風險準備基金制度,建立生物質能發展的投資、融資等金融制度,建立針對農牧區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稅收減免制度等。只有建立相應的農牧區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制度,才能夠很好地促使公共管理部門與生物質能企業之間緊密結合。目前,我國涉及到對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方面的政策主要有:2006年,我國專門為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7.8億元的資金扶持,同時還包括減免相應稅收以及貸款方面實施優惠,同時還在10余省強制推行乙醇汽油的使用等。但是從總體上來看,西藏自治區出臺的扶持和支持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特別是針對生物質能發電的電價補貼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西藏自治區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農牧區生物質能的開發和利用。對此,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的投入力度,例如,從農牧區生物質能源產品的銷售及其相關技術設備方面給予稅收優惠,對生物質能企業免征企業增值稅等。
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發展受到融資、運營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阻礙。盡管農牧民從農牧區戶用沼氣池獲得了較好的收益,但是如果得不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沼氣池的相關技術開發利用將會遠遠超過農牧戶的承受能力。除此之外,農牧區大中型生物質能工程的建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如相關設備的進口成本過高、生物質能企業與生物質原材料供應者之間的協調較差等,若得不到相關政府部門的幫助和扶持,農牧區的生物質能企業很難取得發展。
3.4加強對農牧區生物質能的技術研發和創新
技術研發和創新是促進農牧區生物質能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通過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才能降低農牧區生物質能企業的生產成本[7],提高相關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技術落后,生物柴油技術尤為落后。當前從事相關技術研發和生產的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因此,應該加大對相關民營企業的扶持,加大對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發力度,掌握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核心技術。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西藏自治區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帶動相關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實現西藏自治區生物質能產業技術創新的系統化和產業化。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物質能技術,進行消耗吸收再創新,促進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產業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4結語
西藏自治區在發展農牧區生物質能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但最終在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會得到有效的解決。西藏農牧區發展生物質能既符合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也能夠有效解決廣大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用能問題,增加農牧民的收入,緩解西藏自治區能源的供需矛盾;有利于推進新型農牧社區建設,改善農牧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促使農牧區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健康發展。西藏自治區在發展農牧區生物質能時,應當制定專門的農牧區生物質能發展規劃,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推動農牧區生物質能的發展。同時,還應當完善農牧區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法律體系,確保農牧區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有法可依。在發展農牧區生物質能時,應當結合農牧區當地的具體實際,依據不同的生物質能原材料,選擇不同的生物質能發展模式,保障西藏農牧區生物質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明,王思強.中國生物質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8.
[2]蘇樹軍.基于節能減排的新疆低碳型替代能源發展問題研究[J].低碳經濟,2011(3):68-73.
[3]唐學軍,陳曉霞.西藏農牧區水電開發的法律問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22-28.
[4]趙寶慶.我國生物質能購銷和使用的法律問題[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5.
[5]牛麗賢,張壽庭.低碳背景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9):31-34.
[6]甄曉非,孟凡生.低碳經濟驅動下的中國新能源產業戰略發展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15-119.
[7]楊解軍,黃雄.我國低碳生物技術發展的法律激勵機制探索[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