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淮南聯合大學經管學院,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農作物生物質能是生物質能源較為常見、用途相對廣泛的資源之一,農業發達的皖北地區作物種植面積廣、生物質能產量大,是發展生物質能回收利用的優勢地區。就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而言,需充分考慮生物質能資源的主要特性,也要結合收儲成本與最優服務半徑綜合考量物流節點的層次與數量布局。皖北地區的生物質能產量、公路密度、產業發展為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及其物流建設奠定良好基礎,但也面臨運輸優勢有限、集約程度不足、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的制約。皖北地區還需通過建立收儲運體系、布局產業園區、搭建信息平臺、推進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生物質能回收的物流網絡。
近年來,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以生物質能資源為重點的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與鼓勵。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要求、深入挖掘省內優勢,以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為切入點,從產業布局、設施建設、政策引導等不同角度全面推進生物質能資源利用及生物質能發展進程。以皖北地區為研究對象,聚焦于該地區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重點對生物質能回收的物流網絡建設展開研究,在補充現有理論研究成果的同時,為加快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提供實踐思路。
1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的要素分析
生物質能資源的結構、密度、易損性、季節性等特征,影響著生物質能運輸、存儲的方式與路徑,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的綜合成本與最優服務半徑,進一步決定了生物質能物流中轉的層級與數量。
1.1生物質能資源的主要特性
生物質能資源與其他普通貨物具有明顯差異,這也決定了普通物流網絡難以滿足生物質能回收運輸需求。首先,生物質能資源密度小、結構松散,直接運輸或存儲難度大。生物質能原料體積大、密度小,以干稻草為例,在非人為堆積的松散狀態下密度約為0.035噸/立方米,所以未經打捆、壓縮等專業處理的生物質能不便運輸,且儲存空間需求大、儲存方式要求高,由此帶來的裝卸、運輸、看管等成本自然不小。其次,生物質能具有易損性。一方面,生物質能運輸很難采用完全密封方式,運輸過程中生物質能的散落、遺失等情況在所難免,特別是未經專業處理的松散生物質能,甚至會影響沿途路面的干凈整潔。另一方面,生物質能若堆放在沒有遮蔽和防水處理的露天場地,大風、雨雪等天氣必然會引發生物質能的流失和腐爛,防火工作稍有疏忽更會引發大范圍火災,對周圍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形成威脅。再次,生物質能資源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皖北地處長江中下游,土地復種指數高、農作物收獲季短暫,這就決定了農戶需在短時間內完成作物收割、生物質能收集以及后續播種工作,較大的勞動強度對農村勞動力提出不小挑戰,加之生物質能收集出售的經濟收益較小,對農戶難以形成切實有效的激勵效應[1]。
1.2生物質能收儲成本與最優服務半徑
成本是影響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的關鍵因素,也基本決定了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的整體水平。單從物流視角分析生物質能回收,其成本主要包括大型機械打包費、運輸費、裝卸費、存儲費等方面。以皖北地區的蚌埠和淮南兩市為例,蚌埠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生物質能回收季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回收工作,整體成本約為260元/噸。淮南模式以收集大戶或生物質能經紀人為主導,通過小規模、分散式的作業方式回收和存儲生物質能,作業時間相對漫長,但對人力和資源的要求較低,整體成本約為220元/噸[2]。
在物流配送中,服務半徑指的是以配送節點為圓心向外覆蓋配送服務。最優物流服務半徑并非配送服務的最大距離值,而是相對最優、最合理的配送距離,最優服務半徑也決定了區域內的物流節點布局[3]。就生物質能回收物流而言,不同生物質能原料收集模式的合理收集半徑有所不同,在“綜合成本”這一最為敏感的因素影響下,生物質能收集半徑應控制在26km以內。對于安徽部分地區而言,小麥與玉米生物質能的收儲運最優服務半徑約為24km,水稻、油菜、豆類生物質能收儲運最優服務半徑為20km左右,棉花生物質能的收儲運最優服務半徑可達26km[4]。
從敏感性角度來看,生物質能回收物流成本主要受運輸成本、目標利潤和存儲成本三大因素影響,其中運輸成本由收集半徑決定,所以最優服務半徑對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尤其在生物質能產量大、加工與生產密集的皖北地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的基本層級和節點數量。而目標利潤與當地實際情況有關,受資源規模、原料爭奪、產銷行情等因素的影響較大[5]。存儲時間則決定了存儲成本的大小,尤其以看護費用、設施設備投入、自然損耗等要素的影響最為明顯。
2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的基礎現狀
從當前發展基礎來看,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既有突出優勢,又有明顯制約。生物質能產量大但集約程度不足、公路密度高但運輸優勢有限、信息需求廣但平臺建設滯后等現實情況,共同構成了現階段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的發展格局。
2.1生物質能產量規模大,但集約程度不足
皖北地區的生物質能產量可通過主要農作物經濟產量與對應草谷比數值的乘積計算得出。通過對安徽省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得出2019年皖北地區六個地級市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菜以及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產量數值(見表1)。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農作物生物質能綜合利用規劃終期評估的通知》中給定的主要農作物草谷比數據,安徽屬于長江中下游農區,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參考值如表2所示。經過整理計算,2019年皖北地區幾種主要農作物共產出生物質能約3400萬噸,按照安徽省農作物生物質能常年可收集量4800萬噸來計算,皖北地區每年的生物質能產量占安徽省生物質能總產量的70.83%。皖北地區不僅生物質能產量高、類型豐富,而且六個地級市緊密關聯、農作物種植面積集中,為開展規模化、區域化的生物質能回收及物流網絡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皖北地區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下,生物質能回收利用以及物流網絡建設并未走上集約化道路。規范化的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從生物質能離田環節全程由相關節點利用機械完成,皖北地區部分農戶出于利益考量,或為滿足自身家庭養殖業需求,出售生物質能原料的意愿并不強烈,特別是在由農戶自行向集中收購點或加工企業運輸生物質能的物流模式下,狹窄的利潤空間基本無法對農戶形成有效吸引。這種情況不僅打破了生物質能離田規模化作業的可能,也從源頭導致生物質能資源的浪費與流失。此外,各類農作物的生長需求不同、收獲期不一致,生物質能回收采用集中連片的大規模機械作業面臨困境,而小規模、分散化的作業方式無疑會增加生物質能回收的綜合成本,這也對生物質能回收發展形成明顯制約。
2.2公路密度指數高,但運輸優勢有限
根據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發布的信息,截至2019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21.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877公里,全省一級公路里程達到5377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近2.2萬公里,所有鄉鎮及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6]。就皖北地區而言,各地級市公路密度指數普遍較高,交通通達度良好,發展生物質能回收物流具備一定的交通運輸基礎。但從皖北地區的整體交通條件來看,道路建設依然存在明顯短板,無法形成便捷高效的運輸優勢。一方面,現有公路服務能力不足。皖北地區部分縣城尚未覆蓋高速公路,個別縣城早期修建的公路技術標準較低、節點選擇存在問題,交通擁堵逐步凸顯。各地級市與省會、各地級市之間、各地級市與所轄縣之間的公路短直連接不足,農村地區的道路通達深度明顯不夠,且缺乏安全設施和防護工程。另一方面,公路運輸帶來的行結構性矛盾較為明顯。皖北地區城鄉客運網絡優勢明顯,城市公交系統發展迅速,基于客運服務優化的樞紐建設、節點布局、站場連接工作全面推進。然而皖北地區的農村物流、商務客運、汽車租賃等運輸形式發展緩慢,缺乏與共同配送、綜合物流等模式相匹配的先進運輸組織,物流園建設處于相對滯后狀態,貨運樞紐作用難以切實發揮。
2.3產業信息需求廣,但缺乏交互平臺
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內各級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安徽省農作物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皖北地區作為重要農業區,播種面積廣、生物質能產量高,以生物質能資源為主的生物質回收利用發展較快,與生物質能相關的打捆、收儲運、機械設備生產、生產加工等企業迅速崛起,為構建安徽省生物質能綜合利用體系做出卓越貢獻。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政府的引導工作還是各節點企業的生產作業,都會產生大量信息,特別是與生物質能回收、銷售、流轉、加工有關的各環節,供需信息是否對稱、及時很大程度決定了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的效率與成本。然而就當前發展環境而言,安徽省官方平臺只有與政府通知、政策解讀等信息相關的內容,并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網站中。非官方網站只有“安徽省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產業協會”與生物質能利用密切相關。然而該協會作為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由各類相關企業志愿組成,缺乏政府部門的領導與支持,官方網站只轉發行業動態新聞和國內外政策法規,行業標準規范版塊尚為空白,生物質能收儲運物流和行業生產布局等內容匱乏。現階段,皖北地區乃至整個安徽省,各類企業的生物質能收購和加工信息分布在“百度”“微信”“QQ”等不同平臺,信息發布相對分散、信息傳播層級過多,無法切實推進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及物流建設的信息共享和資源對接。
3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的基本思路
基于生物質能資源的鮮明特點和發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的現實需求,皖北地區既要考慮生物質能收儲運的綜合成本與最優服務半徑,也要立足該區域生物質能回收利用及物流網絡建設的現實情況,全面統籌、協調推進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工作。具體應建立縣—鄉—村三級收儲運體系,并以地級市為對象建設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產業園,輔之以搭建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完善交通、補充機械設備等配套舉措,為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提供全面支撐。
3.1建立完備收貯供應體系
生物質能回收利用受成本、收益、數量規模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在回收物流網絡建設過程中應建立縣—鄉—村三級收貯節點,保證基本的生物質能離田工作得以全面普及。皖北地區下轄6個地級市、17個縣,耕地面積約占安徽省的50%,是安徽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業及相關產業基礎良好,每年產出大量農作物生物質能。基于此,皖北地區應以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建立固定生物質能收儲點。收儲點應以開闊、閑置的荒地為主要選擇對象,應做好基本的防火、排水工作,可通過向生物質能回收經紀人或生產企業收取固定費用補償村級固定收儲點的建設與管理成本。每個鄉鎮應至少建立一個標準化收儲中心,收儲中心采用鋼結構大棚模式,面積不低于2000平方米,檐高達6米以上,配備地磅、收儲運設備、防火設施、排水系統。鄉鎮標準化收儲中心可采用政府建設、企業建設、政企共建等不同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生物質能收儲運體系建設。每個縣應建立一處生物質能配送中心,除發揮倉儲作用以外,重點實現生物質能資源的高效流通和信息化管理,切實推動各類生產企業的有序經營和公平競爭。
3.2加強產業園區布局規劃
皖北地區應加強生物質能產業園布局規劃,盡快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生物質能回收終端網絡。首先,皖北地區應依托資源優勢豐富生物質能資源利用類型,盡量推進生物質能原料化、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等綜合利用模式,使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利用形成完整產業鏈,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特別要提高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效率,發揮生物質能資源最大價值。比如,用于種植食用菌、栽培植物的生物質能基料化應用,剩余殘渣可供養殖場充當育肥飼料,也可還田涵養土壤。其次,皖北地區要合理規劃產業園布局。綜合考量生物質能資源規模、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皖北地區應以地級市為單位布局生物質能產業園,具體可依托現有的省級及以上級別的產業開發區,選擇與各地級市距離最近的開發區作為生物質能產業園布局點,如淮北經濟開發區、蚌埠工業園區、阜陽經濟開發區、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靈璧經濟開發區等開發區是布局較為合理的生物質能產業園區[7]。需注意的是,皖北地區各生物質能產業園應適度采取錯位經營,避免同質化競爭引發原料與市場的過分爭奪,從而在合作發展模式下為生物質能的集中回收和統一配送創造積極環境。
3.3搭建物流信息網絡平臺
皖北地區回收生物質能網絡建設應立足現實發展,以產業領域和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統一搭建回收物流信息網絡平臺。首先,平臺定位應與一般的物流信息平臺明顯區分。普通物流信息平臺以提供查詢服務為主,目的在于幫助商家和消費者隨時了解商品運輸進度,以及為某些糾紛提供回溯信息。生物質能回收物流信息平臺則不同,其用戶主體以政府部門、生產企業、收儲節點為主,用戶群體與具體需求整體較為集中,且以省內、市內等短途運輸為主的物流模式,對運輸進度的了解需求并不突出。所以生物質能回收物流信息平臺應以匯集資源、整合信息、統籌調度為功能定位。各類生物質能資源自打包離田起,在每個存儲節點的入庫、加工、出庫都應詳細記錄相關情況,記錄內容包括生物質能類型、數量規模、加工方法、是否為生產企業預訂、上一流轉節點位置等信息。其次,平臺功能應以統籌協調生物質資源回收利用工作為主。當前皖北地區的生物質能回收體系建設由政府牽頭,輔之以諸多建設補助、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所以生物質能回收物流信息平臺應充分扮演動態監測角色,既要結合生物質能原料分布狀態和生產企業的現實需求制定最佳資源配置方案,又要為政府跟進扶持項目、推進獎勵舉措提供科學依據。如當前安徽省按照生物質能回收、利用的數量規模獎勵相關企業,所以相關企業必須在設置臺賬的同時將相關數據及時上傳至信息平臺,并與上下游節點數據保持一致,以此實現完整的數據信息回溯查驗。因此,皖北地區的生物質能回收信息平臺應由政府部門負責建設和管理,按照各節點、企業的性質與需求賦予其平臺應用權限。
3.4推進物流網絡配套建設
建設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離不開配套設施設備的輔助與支撐,所以皖北地區需著眼于基礎建設,為生物質能回收網絡構建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其一,皖北地區需進一步完善交通建設。由于當前皖北地區生物質能回收物流體系在每村設置固定回收點,所以需保證所有行政村通瀝青路,并提高新建道路技術標準,以便于生物質能運輸車輛順利通行,同時保證鄉村道路不會因運輸車流過密、載重過大而受到損壞。縣城地區必須實現公路交通網絡全覆蓋,重點加強縣城之間、縣市之間的短直公路建設,以此提高公路交通運輸效率,切實降低運輸企業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財政部門、交通部門、物價部門需形成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建設合力,建設生物質能運輸“綠色通道”,實現生物質能運輸車輛快速檢驗、快速放行,可參照普通公路過路過橋費用標準向生物質能運輸車輛收取通行費用。其二,皖北地區需做好生物質能回收的設施配置。在收儲節點建設進程中,除按規定合理選址、保證建設規模以外,既要配備打捆機、叉車、鏟車、地磅等收儲機械,又要靠近水源,有動力水泵、水***、水帶、滅火器等消防設施,還要在各收儲節點設置圍墻、圍欄、隔離帶、視頻監控,以此保證各收儲節點處于安全有序的運轉環境之中。推進生物質能回收物流網絡配套建設,主要目的在于保證回收流轉工作得以有序開展,為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燕.農作物生物質能收貯運體系建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機化,2018(7):25-26.
[2]張曉艷.皖北地區以蚌埠、淮南為例的生物質能能源化回收利用體系優化研究[J].商訊,2019(20):30-31.
[3]楊永亮.物流節點配送服務半徑的最優計算方法研究[J].物流技術,2013(11):294-296.
[4]許克祥.安徽省生物質能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指標體系構建及規劃布局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9:83.
[5]張茜,李洋,王磊明.生物質能回收物流成本分析及測算[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12):185-193.
[6]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安徽交通運輸概況[EB/OL].(2020-03-19)[2020-10-16].http://jtt.ah.gov.cn/jtgk/jtgk/index.html.
[7]許克祥,王曉輝.安徽省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9(4):1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