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石東泉,田建倉
(周至縣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站,陜西周至710400)
摘要: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在我縣已實施十幾年,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由2007年30%提升到現在的96.6%。為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水平,在尚村鎮臨川寺村選擇土壤肥力及各項指標相同的田塊建立對比試驗田各20畝,對秸稈還田后不同機械種植小麥、玉米進行對比試驗,并做了詳細記錄和分析總結。
1試驗具體操作方法
(1)試驗目的。考核機具的作業性能、作物生育期、田間管理和作物產量,為完善機具和技術推廣提供依據。
(2)試驗內容。試驗田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地區,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旋耕滅茬播種;小麥實施帶狀播種、旋耕施肥播種。
(3)試驗條件。試驗田選擇:試驗田土壤類型為潮土和褐土,土壤肥力中等,田中土壤有機質14.2g·kg-1,堿解氮78mg·kg-1,有效磷16.5mg·kg-1,速效鉀103.6mg?kg-1。地表狀況:作物收獲后秸稈粉碎覆蓋還田處理,粉碎長度≤10cm、根茬高度≤15cm。秸稈覆蓋率為35%,秸稈覆蓋量530?1050kg?畝-1。作業要求:小麥西農979播量12.5kg?畝-1,播種深度3?5cm。玉米鄭單958播量3.0kg·畝-1,播種深度4?6cm;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對雜草病蟲害隨時觀察,及時防治。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追肥。
2對比田作業機具
(1)2BCF-3型玉米精量免耕施肥播種機。技術參數:作業行數3行;行距50?75cm可調;施肥深度9?11cm,方式側深位;播種深度3?7cm可調;種肥間距3?6cm;生產率7.5?12畝?h-1。
(2)2BMFD-6/12200型帶狀免耕施肥播種機。技術參數:播種深度為4±1cm;耕深10?15cm;施肥深度為種粒側下位3?5cm;種子破損率0%;總排肥量一致性變異系數5.7%;鋸齒圓盤式開溝器;作業速度3?5km·h-1,播種小麥6行(苗帶寬15cm)、玉米3行,僅對種床進行旋耕處理。
(3)西旋SGTNB-200Z4/8A8旋耕施肥播種機。技術參數:行距12cm,播種小麥8行、玉米4行。播時對地表進行淺旋處理,玉米行距50-70cm,旋耕深度≥15cm。
3試驗結果
(1)玉米對比試驗。組織小麥聯合收割機統一收獲和秸稈切碎還田,留茬高度15cm以下,進行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旋耕滅茬播種機播種玉米;選用適用本地且增產潛力較大的鄭單958,采用藥劑拌種,預防地下害蟲,借墻搶時播種,確保出苗,每畝用種1.5-2.5kg;播種后,每畝噴灑200mL的丁.異.莠去津玉米除草劑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闊葉雜草。
(2)小麥對比試驗。帶狀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滅茬,旋耕、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選用適用本地生長的西農979,按照植保要求,采用三哩酮藥劑拌種、辛硫磷拌肥料,預防病蟲害,借墻搶時播種,確保出苗,寬幅帶狀播種量為10kg·畝-1。
(3)通過對比試驗免耕精量播種具有通過性能好(同等秸稈還田量的情況下,機具可完成播種),玉米每畝增產35.5kg(見表1),節約工序費用40元,節約種子播種量,畝節支增效約115元;小麥種植減少反復進地1次,負荷降低20%,耕作效率提高30%,節省工序作業費用約為40元?畝-1(見表2)。

我縣在充分將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的基礎上,對小麥、玉米常規播種機具及我縣推廣的帶狀旋耕播種技術、免耕精量播種技術的機具對比試驗發現,新技術機具在秸稈量大的情況下有著良好的通過性能,還具有節本增效特點。通過近幾年的宣傳推廣,小麥帶狀播種技術、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具大幅度提升,為更好地把農作物秸稈機械化利用工作做好,進一步提高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