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民,王菊葵,魏文慧,陳思源
(寧夏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寧夏固原756000)
摘要:以馬鈴薯秸稈為原料,用不同濃度的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Na2S溶液、NaHCO3溶液、NH3·H2O和NaOH-H2O2的混合溶液對馬鈴薯秸稈進行預處理;通過單因素和正交試驗,分析預處理后秸稈中纖維素的含量、糖化率等。結果表明,對秸稈糖化率的影響由大到小為濃度、處理時間、固液比(質量與體積之比)、溫度;以3%NaOH溶液和3%H2O2(體積比為2∶1)混合液為處理試劑,在溫度為60℃,處理時間為4d,固液比(質量與體積之比)為1∶12為最佳的處理條件。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石燃料日益短缺和環境污染加重,很多國家開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其中,以農作物秸稈等木質纖維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成為研究的焦點[1]。國內外一些公司建立了示范工廠,使木質纖維素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初步實現了產業化。例如,加拿大Iogen公司建成用麥秸生產燃料乙醇的示范工廠,可加工麥稈50t/d[2]。美國的BC International公司以甘蔗殘渣為原料,用稀硫酸水解的工藝[2],計劃建成年產燃料乙醇7600萬L的工廠。美國的Arkenol公司在南加州建立了一個中試工廠,以稻草為原料,用濃酸水解的工藝生產燃料乙醇[2]。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以廢木屑為原料,以酸水解的工藝為主,建成生產燃料乙醇約600t/a的示范工廠[3]。文獻顯示,研究大多以玉米秸稈和小麥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而以馬鈴薯秸稈為原料的相關研究較少。馬鈴薯秸稈是我國北方馬鈴薯產區的主要農作物廢棄物,如果能加以利用,既可消除環境隱患,又能為農民增加收入。
秸稈的成分以纖維素、半纖維素為主,其次是木質素、蛋白質、氨基酸、樹脂、單寧、無機鹽等,其中,木質素與半纖維素將纖維素分子緊緊包裹在里面,且木質素的結構復雜,難溶于水。研究表明,若不除掉木質素,在秸稈酸解和酶解時,纖維素的水解效率只有10%~20%[4]。因此,要提高秸稈中纖維素的酶解效率和“出酒率”,需對原料進行預處理,首先要解決木質素的降解問題。目前,對玉米秸稈的預處理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5]和生物預處理法[6-7],其中,化學方法中的稀酸水解法[8]研究比較多。借鑒對玉米秸稈的預處理技術,筆者分別用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NaOH-H2O2混合溶液、Na2S溶液、NaHCO3溶液、NH3·H2O對馬鈴薯秸稈進行預處理,測定處理后秸稈的糖化率,并對預處理條件進行優化,尋找最佳的處理條件。
1材料與儀器
原料取自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新營鄉白城村。馬鈴薯秸稈經水洗后干燥,粉碎,過30~60目篩,備用。SE-202F電子天平(東莞市精工儀器廠);J2X-9076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SHB-IV循環水式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XMTD-204數顯式電熱恒溫水浴鍋(常州諾基儀器有限公司);VIS-723N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ZD-85恒溫振蕩器(常州國華電器有限公司)。
2實驗
2.1試劑的預處理
取15g秸稈粉3份,分別加入250mL碘量瓶中,按m(固)∶V(液)=1∶10分別加入0.5%,1%,2%的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NaHCO3溶液、NaOH-H2O(等濃度混合)混合液、Na2S溶液、NH3·H2O,混合后用保鮮膜覆蓋,再用橡皮筋密封,20℃下放置5d。用堿中和至中性,抽濾。用自來水充分沖洗,將濾渣在80℃烘干,測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損失率及糖化率。
2.2實驗方法
2.2.1葡萄糖標準曲線的繪制 用二硝基水楊酸(DNS)法[9]測葡萄糖標準溶液的光密度D,繪制葡萄糖的標準曲線。取經80℃干燥2h的葡萄糖固體0.100g,加水溶解后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取6支25mL比色管,分別加入葡萄糖標準溶液(ρ=1.0g/L)0,0.2,0.4,0.6,0.8,1.0mL,補充蒸餾水至2mL。再分別加入2.0mL的DNS試劑,搖勻,在沸水中加熱5min,冷卻后定容至25mL。取濃度最大的溶液,在λ=470~550nm進行波長掃描,選擇D最大的波長作為測定波長,在該波長下測定混合體系的D,繪制葡萄糖溶液的標準曲線。
2.2.2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損失率 秸稈粉經預處理后,測定各種試劑處理前后樣品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質量分數[10],計算各種組分的損失率RL:

2.2.3秸稈的糖化率 在100mL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g預處理秸稈粉和50mL 0.1mol/L HAc-NaAc緩沖溶液(pH=4.8),再加入1mL 1%纖維素酶( 15000U/g)溶液及2滴甲苯,放置恒溫振蕩器中,在60r/min、45℃下反應48h。然后取0.4mL糖溶液于25mL比色管中,再加入0.8mLDNS試劑,搖勻,沸水中加熱5min,冷卻后定容至25mL。用分光光度計在λ=490nm時測定混合體系的D。在同樣的條件下,測定不加酶、各預處理后秸稈溶液的D。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秸稈的糖化率RG:

2.2.4正交實驗 根據預處理結果,選擇處理后樣品中纖維素、葡萄糖質量分數最高的試劑,進行以處理試劑的濃度、處理溫度、處理時間、固液比(質量與體積之比)為因素的L16(44)正交實驗,篩選最佳的預處理條件。
3結果與分析
3.1預處理后樣品中各組分的質量分數及損失率
預處理前,馬鈴薯秸稈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35.35%,11.60%,26.45%(表1)。預處理后,纖維素損失率最大的是用NH3·H2O處理后的樣品,平均損失率為62.33%,損失率最小的是用NaOH-H2O2混合溶液處理后的樣品,平均損失率為6.84%;半纖維素損失率最大的是用NaOH溶液處理后的樣品,平均損失率為36.3%;木質素損失率最大的是用NaOH-H2O2混合溶液處理后的樣品,平均損失率為54 .66%。

3.2預處理后樣品的糖化率
1)最佳測定波長的確定。取56g/L的葡萄糖標準溶液在分光光度計上進行波長掃描,從λ=470nm開始,每隔5nm掃描一次,記錄溶液的D(圖1)。由圖1可知,還原糖在λ=490nm處有最大的吸收。

2)葡萄糖溶液的標準曲線。葡萄糖溶液的質量濃度ρ和體系的D見圖2。

3)預處理后各樣品的糖化率。預處理后各樣品加酶前后溶液的D及RG見表2。由表2可知,用NaOH-H2O2混合溶液處理后,樣品中纖維素的質量分數和加酶水解后的還原糖質量分數最高。盡管糖化率最高的是用NH3·H2O處理后樣品,但用NH3·H2O處理后樣品中纖維素的質量分數比用NaOH-H2O2混合溶液處理后的低很多,且還原糖的質量分數也低。因此,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用NaOH-H2O2混合溶液作為處理試劑進行下一步實驗。

3.3正交實驗
根據上述預處理實驗,選擇用NaOH-H2O2混合溶液處理馬鈴薯秸稈。以混合溶液的質量分數w(A)、處理溫度T(B)、處理時間t(C)、固液比(質量與體積之比,D)為因素,設計正交實驗,結果見表3~4。


由表4可知,對糖化率的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試劑的濃度、處理時間、固液比(質量與體積之比)、處理溫度,即最佳的實驗條件為A4C2D3B4。
4結論
雖然酸解法在玉米秸稈的預處理中運用較廣,但堿法處理的成本低,對環境的污染小。考慮諸多因素,在該實驗條件下,對馬鈴薯秸稈的最佳預處理條件:以V(3%NaOH溶液)∶V(3%H2O2溶液)=2∶1為處理試劑,處理溫度T=60℃、固液比(m(固)∶V(液))=1∶12、處理時間t=4d,秸稈的糖化率在4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