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國,我國目前的一次能源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客觀上導致了我國當前面臨能源安全、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等多重挑戰。通過改善能源結構來解決能源安全、杜絕污染問題已被公認為是最佳選擇。生物質能,具有綠色、低碳、清潔、可再生等特點,是當今世界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之后的第四大能源,已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在生態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能源轉型和克霾減排中起著重要作用。從“十二五”時期至今,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較快,開發利用規模不斷擴大,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發電、燃氣、成型燃料、液體燃料等多種形式利用并舉,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受產業政策不到位、原料收集困難、技術尚存瓶頸等影響,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還面臨一系列挑戰。未來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方向該如何把握,生物質能能否攻堅克難在短時內迎來大發展?
個別行業發展緩慢 產業整體穩步推進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能源化利用潛力大。全國可作為由于受產業政策不到位、原料收集困難、技術尚存瓶頸等影響,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還面臨一系列挑戰。能源利用的農作物秸稈及農產品加工剩余物、林業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與有機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目前已利用量約2200萬噸標準煤,還有約4.4億噸可作為能源利用。今后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
生物質發電是生物質能利用的最普遍方式之一。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06億千瓦,同比增長12%。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1691萬千瓦,同比增長18.8%,高出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同期增速6.8個百分點,與2017年全年增速基本持平。“截止今年9月底,我國生物質發電量已達《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設定的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說,預計到2018年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能達到1800萬千瓦。
在生物質能轉化為燃氣方面,生物質天然氣不僅可讓秸稈、林木廢棄物、食用菌渣、禽畜糞便及一切可燃性物質做為原料轉換成為高品質的燃氣,更可彌補天然氣缺口。中節能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袁寶榮表示,我國生物質天然氣2014年才開始進行試點示范,雖然國家極力鼓勵推動,到現在為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生物質天然氣總產量也僅僅只有5760萬立方米,與80億立方米的《規劃》目標相差太懸殊。
而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方面,基于我國近些年推動生物質能發展利好政策的影響,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已經得到了穩步發展,并向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年利用量達到了1320萬噸。現在投產運行的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項目大概有1000個,供熱面積已經達到8000萬平方米。”袁寶榮說,可以看到在清潔能源供熱方面,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對于生物質液體燃料,盡管已經有十幾年的發展,但整體規模還是較小,目前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的生物質液體燃料年消費量320萬噸,規劃目標是600萬噸,也就是說這個任務只完成了一半。”袁寶榮介紹說,目前,我國已經推廣使用生物質液體燃料(燃料乙醇)的省份有11個,現在國家正按照計劃一步步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綜合而言,對照《規劃》發展目標來看,雖個別行業確實發展緩慢,但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整體還是在穩步推進。這也說明,盡管道路艱難,生物質能發展潛力依然較大。
發展勢頭良好之下 產業發展問題尚存
為促進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十三五”目標早日實現,推動生物質能產業里的各行業都能健康發展,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財政部等15部門印發《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聯合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10部門制訂《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年底,兩部門又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生物質能供熱發展的指導意見》,讓我國生物質能利用獲得了廣泛關注,業界關于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投資總額呈現不斷增加趨勢,生物質能產業巨大的資源潛力得以彰顯,而且部分技術實現了商業化,產品、產業明顯進步。“然而,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之下,我國生物質能產業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任東明說。
由于大多數生物質體積密度和能量密度低,且過于分散,集中困難,運輸、儲存費用都相對較高,大大地限制了對生物質能的有效利用;由于受季節因素影響,生物質資源供應不穩定,給生物質能源大規模工業利用帶來困難;由于組成性質差異大,生物質在水分含量、熱值和灰分等化學組成上存在差異巨大,給生物質能的利用帶來困難;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目前還有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生物質能在能源、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生產設備昂貴,生產工藝不過關,生產水平低下,讓生物質能的使用和開發成本較高,生物質能源無法在各行業內得到大規模利用。
任東明表示,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發展面臨的問題可歸納為:原料收集問題,我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依然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地生物質原料收集模式,生物質資源收集難度較大;布局問題,近年我國一直強調按照《規劃》來布局,但是各地在執行中還有很多地方不按照《規劃》布局。還有認識問題、技術問題、標準體系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經濟問題、市場問題等發展問題。
政策問題方面,袁寶榮舉例表示,生物質發電這一塊政策不多說,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從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后,出現了嚴重的“亂批亂建”現象,導致了生物質原料價格快速上漲,不僅新建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存活不了,嚴重的還影響到了以前運行很好的項目,讓以前運行好的項目因為原料的飛漲出現了虧損。
“我國生物質能發展還存在補貼滯后以及企業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袁寶榮表示,補貼滯后容易導致企業運行困難。如生物質天然氣和地方天然氣運營商之間的特許經營權問題得不到解決,沒有特許經營權生物質天然氣并網過程就非常困難,給企業盈利帶來很大阻礙,也會影響到整個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
對于生物質能的補貼問題,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聯合編制的《生物質電價政策研究報告》也指出,補貼缺位是影響生物質發電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生物質發電作為生物質能合理利用最主要的方式,已經實現了《規劃》目標,補貼滯后或缺位,不僅直接影響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發展,也可嚴重影響生物質能產業的整體發展。
這些產業發展問題,“使得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拐角期,又要面臨一個轉型方向的調整。”任東明如是說。
把握科學發展方向 科技支撐有序發展
作為農業大國,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使得我國的生物質能源優勢高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并且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及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因此我國只要能科學有效地把握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方向,引導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未來在能源轉型發展中生物質能必將會發揮重大作用。
如何科學有效地把握生物質能未來發展方向?任東明認為,應結合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一方面要順應國家能源轉型的大形勢,另一方面要配合國家可再生能源整體并網消納的最終結果,來調節生物質能發展方向,有序發展,避免冒進。
任東明表示,具體的方向我認為有四個:一是向非電方面做重大調整,新建和現有的生物質發電要逐漸向熱電聯產方向轉變;二是按照《規劃》強調的“十三五”重點規劃和重點任務變化,將生物質天然氣開發利用放在“十三五”的首位;三是適應當前清潔供熱和取暖形勢的需要,發展生物質供熱;四是結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建立生物質資源就近收集、就地加工、就近消費體系,多元利用,服務鄉村。
“要統籌兼顧,協同發展,合理規劃布局。”袁寶榮提到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未來發展該如科學把握方向時說。同時他也強調了技術研發對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國生物質能無論怎樣調整發展方向,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大發展,科技支撐始終是首位。他表示,我國生物質能無論是用于發電或進行熱電聯產,還是供熱、天然氣、成型燃料等其他方式綜合利用,都應強化科技支撐,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
其實,按照《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生物質能基本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利用;生物質能年利用量約5800萬噸標準煤,”已經給我國生物質能近期發展定下了基調。《規劃》里細化的“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生物天然氣年利用量、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等更是給生物質能發展定下方向。因此,我國生物質能未來發展,可以先依據《規劃》做好近期發展,然后在穩步推進把握好中長期發展方向,做好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動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我國生物質能未來發展,任重道遠。科學發展方向不可或缺,科技支撐更不可少。所以,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要把握好方向,抓好補短板工作,落實生物質資源利用相關項目建設;進行技術創新,降本增效。金子總會發光,國家重視、企業積極創新與技術研發,生物質能源必將能早日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記者 馮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