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是湖北省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然而,年排放量達7200萬噸以上的畜禽糞便無處安放,給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種植業又花費大成本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面對種養“兩張皮”的困境,全省各地勇于探索,以農村沼氣為紐帶,促成養殖業與種植業牽手,開拓出一條綠色高效的生態循環新模式。
環保風暴倒逼產業亟待轉型
“轟轟轟……”隨著幾聲巨響,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鎮秦楊養殖小區5間豬舍被夷為平地。
該養殖小區占地76畝,年出欄生豬11萬頭,是當地生豬市場核心基地。
向污染宣戰,湖北省仙桃市今年將對禁養區內390家畜禽養殖場全部予以拆除、關停、轉產或搬遷。
16日,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立下軍令狀: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省畜禽禁養區關閉搬遷任務,對水環境質量不達標、畜禽養殖污染突出的地區,要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關閉搬遷任務。
湖北是畜牧大省,年出欄生豬4000萬頭,出欄禽類近5億只。面對這場“環保風暴”,豬場雞舍如何“擇地生存”,支柱產業何去何從?
據了解,過去一家一戶飼養幾頭豬或幾只雞,產生的肥水自家田地基本能消納。隨著規模養殖場的興起,“一地糞便”成為公害,而另一方面,種植業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種植業、養殖業各自獨立,“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湖北省農業廳去年的一次調研顯示,2015年全省有機肥資源總養分實際利用率不足40%,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僅40%,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不足50%。“畜禽廢棄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經過適當處理,便可成為肥料、飼料、燃料等。”省畜牧獸醫局局長蓋衛星說。
業內人士呼吁:在環境保護呼聲漸高、食品安全人人關切的今天,傳統產業亟待轉型,生態循環農業正當時。
沼氣當紅娘種養來聯姻
湖北省松滋市新果源果蔬專業合作社里,瓜果滿園,香味四溢。不用化肥、不打農藥,果園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前來采摘,年產值達350萬元。合作社理事長鮑同義介紹,果園暢銷秘訣就在于種養循環。
合作社有800多畝設施果園基地,一年需要沼液3000多噸。去年溫氏集團在南海鎮興建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26萬頭,為解決污染問題,松滋市建設了大型沼氣工程,采用干濕分離方法實行水肥一體化,將周圍畜禽糞便收集處理,沼液、沼渣作為果蔬肥料,免費供應給像新果源果蔬專業合作社這樣的種植基地,沼氣按照每立方米2元給居民燒火做飯,清潔、安全又經濟。
記者看到,果園里,精準滴灌設備遍布每一棵果樹的根莖部分,一扭開關,沼液自動噴灌。
畜禽養殖污染迎刃而解,同時種植業節約了成本,效益大幅提升。近年來,許多養殖場優先選擇靠近種植基地落戶,與種植業“聯姻”,全省多地探索出豬—沼—果、豬—沼—蔬、豬—沼—茶、豬—沼—漁等循環農業模式。
***是葡萄之鄉,產量逐年增長,價格卻不盡人意。湖北省農業廳能源辦支招,用沼肥替代化肥,葡萄坐果率、品質、色澤等外觀和質量數據明顯提升,收購價格每公斤提高0.4元以上。
鐘祥牧原公司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單體最大的養豬場,年出欄生豬40萬頭,一年大約產生80萬噸排泄物。公司建起沼氣池,將管網延伸到周邊的田間地頭。三強蘆筍專業合作社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一年光肥料錢就省下25萬元,合作社的蘆筍不僅長勢好、色澤好、口感好,而且產量也提高了30%。
種養結合的循環生產模式在***、漢川、鐘祥、竹溪等地發展勢頭良好,全省已建成并有效利用的沼氣工程7000多處。湖北省農村能源辦主任鄭國蓉介紹,建設一處日產500立方米的沼氣工程,每年可生產沼肥100噸,按氮素折算可替代43噸化肥,沼液作為生物農藥長期施用,可減施化學農藥20%以上。
“1+1大于2”前景無限
“種養一體化是農業內部融合的新型業態,社會、企業、農民多方受益。”鄭國蓉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與之配套的沼氣工程缺口較大,推動力不足。
據了解,全省以沼氣為紐帶的現代循環農業面積只有1300萬畝,優質有機肥、沼肥在全省種植業面積中的普及率還不到30%。
全省有機質資源豐富,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達3800萬噸,規模化養殖糞污達7200萬噸。另一方面,全省一年種植業施用化肥1100多萬噸,利用率不到四成,有六成被白白浪費。
連接好種植、養殖兩大板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破解當前農業發展難題的最佳途徑,潛力巨大。
種養聯姻,沼氣先行。鄭國蓉介紹,未來幾年,全省將大力建設小型沼氣工程,積極發展大型沼氣工程,穩步發展特大型沼氣工程。每個市州要打造1個集中連片的規模化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每個縣市至少要建設1個生態能源示范村,探索生態循環、種養加銷產業融合的利益聯接機制,采用PPP模式等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力爭今年全省沼肥使用面積達到1400萬畝。
作為項目具體實施單位,地方能源部門則有更細致的考慮。鐘祥市農村能源辦負責人建議:按照“以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的原則制定項目,養殖業和種植業須合理配套、統籌安排,同時將項目建設重點向種養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促進生態循環利用模式的的大力推廣。 |